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王光磊 通讯员 韩冉 周瑞
日常生活中,大家对档案的利用率不算高,然而一旦有急用了,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特别是一些民生档案,关系着大家的切身利益。档案馆作为存放档案的专门机构,能分门别类地归置好公家和私人的档案,随用随调阅,可以说是公私档案的大管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档案工作而言,尤需提升民生档案服务水平。这也是与今后的档案工作规划相契合的。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曾表示,“十三五”时期将重点收集和整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料,推动档案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之所需,就是档案工作之所向
所谓民生档案,是党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形成的真实记录,是维护人民群众各项权益的原始凭证,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权益。
具体来说,民生档案包括出生档案、学籍档案、学历档案、婚姻档案、户籍档案、养老保险档案、医疗保险档案、病历档案、住房档案、宅基地档案、土地确权档案、城乡低保档案等,种类很多、内容广泛。
“民生档案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像婚姻登记、破产改制企业工资档案等档案的利用率要高于文书档案。”滨城区档案局局(馆)长王宝众介绍。
近年来,群众查阅婚姻、招工、调动、知青等民生档案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档案在确认房屋产权、接续工龄、医疗保障等方面发挥了原始凭证作用。
为此,今年6月,该馆建起了全市首家集纳文档查阅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管理等功能的档案服务中心。市民可以利用局域网和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查阅馆藏档案目录,调取档案数字化副本,享受档案查阅、调卷、复印、出证一站式服务。
据统计,今年以来,滨城区档案馆共接待档案利用者1900余人次,查阅档案7260卷(件)次,满足了干部、群众编史修志、补办结婚证、完善个人档案、办理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档案需求。
发扬“没事找事”精神,主动找活干
2015年,滨城区档案馆搬到新址前,共有2万余份老滨县的文书档案。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扩充了馆藏门类,增加了档案数量,目前各门类档案达到27万余卷(份、盒),增长了十倍之多。
“虽然每收集进馆一份档案,就会增加一份工作量,包括整理归档、定期消毒清点、数字化录入等工作,但是档案人就应该有‘没事找事’的精神,主动找活干。”王宝众说。
对于这样积极努力地“没事找事”的初衷,王宝众道出了档案人的心声:“看见档案在恶劣条件下保管,心里疼得慌,对于档案散落在各单位未能发挥出应有作用,觉得可惜得慌。”
由于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一些单位存放档案的库房夏天气温30度以上,湿度达到80—90度,这对档案的保存很不利。
变以往被动地等档案上门为主动走出去,搜集档案信息联系进馆,就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保管条件,减少其他单位保管压力,保障档案安全。
探索建立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据王宝众分析,目前对于民生档案的收集与利用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是,有些人有思想上的误区,比如认为计划经济时期的布票、粮票、油票等算得上文物。“因为年代不算久远,而且当时大量印发,现阶段并无文物价值。”他说。二是,信息不对称,有碍于档案资源的有效保管和利用。三是工作人员少,接收能力有限,只能选择性接收。
今年以来,该馆克服各种困难,加强同滨城区人社局、民政局、教育局、房管局、市立医院等单位沟通协调,加大民生档案征集力度,致力于建立及时建档、有效管理、齐全完整的民生档案资源体系。
4月份,接收原滨州市(县级)劳动局1990年代部分招工档案,共整理250盒;7月,指导整理并接收滨城区市立医院1991—1996年病历档案6977份(233盒);8月,指导整理并接收区人社局企业退休职工人事档案2360卷,病故职工人事档案280卷,工伤档案936卷,劳动仲裁档案1357卷;10月,接收区房产局房改档案22箱,目前正在整理中,该馆也由此成为全市第一家接收房改档案的档案馆。另外,目前区农业局土地确权档案约有8万份待进馆,民生档案门类日趋丰富。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很多市民对民生档案存放的需求与认知大为改观,部分作家、研究者更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手稿等存放到档案馆。在这些市民主动存放的档案中,甚至有杜受田故居开发建设、规划设计草图、手工画稿等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