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李志武 通讯员 高立逸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我市农业部门整体把握党中央对“三农”工作新要求新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三农”工作,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扭住土地流转这个总抓手,构建现代农业四大体系,着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和农村稳定和谐,全面推动滨州“乡村振兴”。
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同全国全省一样,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面貌。
针对新的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主要矛盾的变化,2017年以来,我市农业系统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7年,我市农业生产基础更牢、结构更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852.6万亩,单产500.81公斤/亩,总产427万吨,面积较上年增加19.41万亩,总产增加6.32万吨。一二三产业发展更快、融合更深。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积极发展新六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沿黄示范区“新六产”建设被列入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全市新认定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1家,总数达到382家;新增家庭农场21家,总数达到到774个;新增农民合作社729家,总数达到6087个,新增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8家,总数达到133家。新产业、新业态风生水起,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已达520个,经营面积19万亩,年营业收入20亿元。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共有6个县区承担了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项目。有序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全市流转土地185.5万亩,比去年增加28.5万亩,流转率达33.5%,比去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各级农业部门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已任,在谋划上着眼大局,在推进上融入大局,在落实上服务大局。各县区、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如国际良好棉花种植、种业创新、农药连锁经营管理、农技推广信息化进村入户等,都具有滨州鲜明的特色。
2017年以来,先后有全国小麦吸浆虫暨穗期病虫害统防统治现场会、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创建管理人员培训班、全省棉花工作会议、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论坛等在我市举办。特别是全省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座谈会在我市成功召开,我市农业工作获得了省厅和兄弟市的一致好评。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三农”工作,全力推动滨州“乡村振兴”
滨州市农业局局长张成江说,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三农”工作。习近平“三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加快滨州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步伐。全市农业系统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扭住土地流转这个总抓手,构建现代农业四大体系,着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和农村稳定和谐,全面推动滨州“乡村振兴”。
紧紧扭住土地流转这个总抓手,大力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针对目前我市土地流转存在的规模小、不规范、支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加大宣传发动和典型示范,制定奖励扶持政策和风险防控机制,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力争到2020年土地承包经营规模化率达到70%,以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城镇化,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四大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收益。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品种结构,落实高产创建措施,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800万亩以上,总产40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提质增效,蔬菜产业重点提高设施栽培面积和水平。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每个县区都要创建一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片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推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增大,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力争年内新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整合农业科技资源,2018年内市级成立粮棉菜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各县区组建农技推广联盟,集中力量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绿色化水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认证“三品一标”突破470个,2018年内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高园区化水平,全力推进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0家。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开展“农金对接”、经贸洽谈、培训考察等活动,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实现先富带后富。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保障体系,确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促进集体和农民持续增收。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全面完成省级试点任务,改革在所有乡镇全面展开,力争覆盖35%以上的村。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抓好农药管理,严厉查处各类侵害农民利益行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农业产业扶贫的各项政策,巩固农业扶贫成果。
培育“两支队伍”,是实现农业宏伟目标的坚强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让千千万万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成为振兴乡村的主力军,这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工作。张成江介绍,我市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和“三农”工作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足人才支撑。
培育一支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之星。依托培训项目,扎实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2018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以上,推荐评选省市级乡村之星15人以上。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讲师团建设与管理,组建一支由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以及各级农技推广骨干和各地田秀才、土专家组成的多层次综合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质量。三是全面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督促各县区出台认定管理办法,做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年内新认定1000人以上。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宣传,让有意愿培训的农民得到培训机会。五是搞好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健康成长,打造一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山东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有关规定,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二是加大业务培训力度。2018年对市县乡现有7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全部脱产轮训一遍,开展千名农技人员下乡服务活动,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强化农技服务职责。市级农技人员要强化科技研发、面上指导、技术咨询等工作;县区农技人员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与指导工作;乡镇农技人员要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政策、市场、信息等优质服务。四是加强宣传引导。开展“最美基层农技人员”、“十佳乡镇农技人员”评选活动,宣传报道优秀农技人员的先进事迹,营造“情系三农、真诚服务”的良好氛围。
实现宏伟目标,推动事业发展,关键在党
抓好各项工作,关键在党。张成江说,必须全力抓好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党建工作力度,全力推动支部标准化建设,开展好“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学习活动,发挥好党委的主体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二是守住廉洁从政底线。始终把守纪律、讲规矩放在前面,守住底线、不碰红线,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三是打造学习型干部队伍。加强理论学习,开展“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读书活动,通过学习制度上“立新规”,方式上“创新意”,结合实际“展新貌”,让党员干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逐步树立“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理念,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把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促进全面过硬。四是树立争先创优意识。瞄准省内外先进水平,“争一流、上水平”,力争打造出几个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树得起、说得出、立得住的样板与典型,积极创新打造农业发展的滨州模式。五是勇于攻坚克难。切实做到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在推动全市农业健康发展、创新发展过程中展现担当、贡献力量。六是坚持团结协作。注重协调与配合,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断凝聚干事创业的合力,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推动滨州“三农”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