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我的高考故事
——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 丁庆峰
  1977年12月9日,这一天,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获得恢复,使我这个农民的孩子圆了大学梦,我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
  我出生于1958年,1964年—1974年,我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上了不到10年学,加上那是一个“读书无用”的时代,课本都很简单,由于倡导“开门办学”,几乎1/4的时间在农村学农,在学校搞勤工俭学。虽说是高中生,但真实水平连现在的初中生都不如。
  高中毕业之后,因为没有高考,16岁的我回到老家农村当了一名农民,天天干“修理地球”的工作。1975年,我上初中的学校——万屋联中,因一位老师调动到县里参加“农业学大寨工作组”,需要一名代课老师,我就被选聘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不发工资挣工分的教师,仍是农民身份)。
  1977年10月21日,从有线广播传来要恢复高考的消息,从“老三届”到应届毕业生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终于有了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了。当时农村的孩子跳出农门的出路,一是考学,二是当兵。当兵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对身体状况要求很严格,并且名额有限,还有即便当了兵,提不了干,还是要退伍回到农村。所以,惟一出路就是凭本事考学。因为自我感觉在高中时学习还不错,成绩排在班里前几名。加上还当着初中教师,文化课没有全部扔下。如果考上了,就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而且能够跳出农门,吃上皇粮,找到一份正式而体面的工作,也算光宗耀祖吧,这在当时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当年山东高考志愿是大专和中专分开报,不能兼报。许多高中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为了有把握没敢报大专,仅报了中专。我当时干着民师,高中时学习还不错,所以就直接报了大专,三个志愿都报的师范院校。
  从得到恢复高考信息到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根本不知从何准备。没有正规的复习资料,没有辅导教师,油印的习题得到一张就如获至宝。白天还要给孩子们上课,当时我一人上着数学、农业基础知识、体育三科,并兼着学校食堂司务长。晚上把学生的作业批完才能抽点时间复习,因为时间很紧,只能加班加点、见缝插针,不能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1977年高考由于时间很紧,不能安排全国统考,因此各省自己命题、组织考试。考试时间各省也不同,山东省是12月9日至10日两天考试,这是惟一一次安排在冬季的高考。因为10年没高考了,所以考试的人数很多,年龄相差也很大,最大的37岁,最小的仅14岁。父子、夫妻、师生同考的现象都有。
  我是在广饶六中(我的母校)参加考试的。由于报考的人数太多,考点课桌不够用,不可能单人单桌,我们是两人一桌考试的。考场里很静很静,一个作弊的也没有,别说交头接耳,扔纸团,就是同位也没有偷看对方的,诚实得很。
  我报的是文科,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政治、史地,没有考英语。今天来看,当年的高考题是相当简单,如今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都能答出比那时高中毕业生还高的成绩。但是,在那个全民都没有文化教育的年代里,能够进入真正的考场而不交“白卷”,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记得当时考完后给我的感觉是史地比较简单,政治也不难,数学卷子都非常艰难。印象最深的是语文,考了三个大题:一是解释词语,很简单;二是给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那一段,不算很难;三是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我写的是1977年6月7日参加广饶县文教战线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经历。由于是亲历的又是第一次到县里开会,印象很深,作文写得很顺利,不知不觉写了三页多,到时间了,我还没来得及抄到答题纸上,只好交上草稿算了,这是我非常担心的!另外担心的是,考完后一打听,考生大多写的是毛泽东逝世那一天,因为当时强调的是突出政治,阅卷老师会不会因此而给自己打低分呢?但是后来看没受影响。
  高考结束后,我回到学校继续教学,也没再想是否能考上的事,当时真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心态很平和。春节后,我接到了体检通知,说明分数过了体检线。我和几个同学是骑自行车到广饶县牛庄人民医院体检的,体检顺利通过。那时粉碎“四人帮”不到一年,极左思潮仍根深蒂固,考生还要通过严格的政审关。我是县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政审很顺利,但当时有些成绩很好但家庭出身不好的考生可能会遇到些波折。
  1978年2月,我终于收到了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的前身)的录取通知书。我当时很奇怪,第一志愿报的是北镇师专,为什么被第二志愿山东师范学院录取了?后来才知道,当时录取主要看分数是否到线,(山东理科200分,文科220分)志愿仅供参考。1977年全国有570万名考生,招生计划27万人,录取率是1/29。我当时那个文科考场只有我们两个人被录取,另一个是滨州学院政法系万永光教授),能够考上本科真是非常幸运!从此开始了我忙碌而充实、紧张而有序的大学学习。
  回首1977年的那一场高考,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一生中遇到的一次极其幸运的机会,它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无数“七七级”考生的命运,并成为我们终生铭记的人生转折点,同时也在社会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更让“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印人每个人的心中。
  (作者系1977年高考亲历者,山东省北镇中学正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