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棚改 拉开老北镇凤凰涅槃的序幕
    滨城区领导调研和平拆迁工作。

    工作人员逐户走访,到居民家中做工作。

    安置工程建设紧锣密鼓。

    村居拆迁工作有序进行。

    政策“晒”在阳光下,村民看棚改方案公告。

    工作人员耐心为居民解释政策。

    安置区玉龙湖小区鸟瞰图。

    加班整理居民棚改档案资料。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田中岳 通讯员 王甜甜 王海波
  滨城区北镇街道继去年完成李庄、义和拆迁并启动安置房建设后,近日又实现和平、胜利、五四三“三村连拆”。老北镇城中村棚改,房屋属性复杂,遗留问题多,经营房多,群众观念难以转变······然而,面对诸多“难缠事”、“挠头事”,这三个村竟然当天完成拆迁签约,并且,正在做前期测算工作的五四一居委会也已基本具备签约条件,将于近期启动签约程序。这是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稳健棚改结出的丰硕成果。
  把城市发展共赢作为着力点,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老北镇重新焕发容颜
  北镇,黄河北邻的千年古镇,行船走货的水旱码头。老北镇,是滨州市的根。老北镇记载了滨州人筚路褴褛的城市步伐,传递了几代人的情感和梦想。
  伴随着新滨州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具有千年历史的老北镇毕竟已苍老。房屋老旧破败,布局拥挤杂乱,街巷狭窄拥堵,雨污排泄不畅……“历史把遗憾留给我们,我们再也不能把遗憾留给历史”,北镇街道一班人达成共识,要让这片孕育过文明、捂热过梦想的土地重放异彩。
  让居民住上好房子,就是最现实的民生、最大的政治。街道创新“五个棚改”的新路子,实现了稳健拆迁、和谐拆迁。自去年以来,已完成李庄、义和、辛家、和平、胜利、五四三等6个村、601个自然院落搬迁,房屋拆迁建筑面积约13.49万平米,安置面积12.81万平方米,为全市棚改贡献了“北镇经验”。市委副书记、市长崔洪刚对北办的创新举措作出重要批示。李庄18、19、20号安置楼已完成桩基工程。义和安置楼已建至三层,为五四片区全面改造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站在北镇街道五四片区拆迁现场,对比强烈的场景让人震撼。这边还是一地拆迁过后的残垣断瓦,而那边已是拔地而起的广厦万间,眼前这一幢幢现代化的恢弘楼群,将送走百年沧桑的老北镇,一座亮丽的新城拔地而起,拉开了老北镇凤凰涅槃般重生的序幕。
  以被拆迁户为中心,把理儿说透,让居民拆得明白、拆得中意
  为破解棚改瓶颈,减小工作阻力,北镇街道党员干部保持定力,沉着应对,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切实把前期功课做足做细。棚改前,首先是制订入户摸底调查实施方案,组建由抽调干部、测绘人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的入户摸底调查小组,设计入户摸底调查用表,逐户走访,倾听群众意见心声,了解居民诉求,及时完善棚改方案。对每个院落的面积、人口情况、居民类型、建筑情况、安置意愿、选择的补偿方式等进行全面排查,摸透实情,把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做到位,确保调查入户率、房屋丈量面积准确率、房屋认定准确率100%,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测算准、统计实。
  棚改工作组坚持将摸底调查过程作为政策宣传、思想动员过程,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问题,打消群众顾虑。对调查中发现的、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建立问题台账,为棚改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把政策摆到桌面上,晒在“阳光”下,用一把“尺子”量事
  拆迁的核心是补偿。街道要求拆迁工作人员对补偿做到“两个过得硬”。即,坚持原则过得硬,坚持拆迁补偿标准,办事公正公平,绝不掺杂任何个人因素;工作作风过得硬,注意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上严于律己。
  北镇街道将棚改的每一项政策、每一个步骤、每一项举措都晒在阳光下,使棚改工作更加公开公正。严格落实“五审六认”工作法,成立由街道工作人员、“两委”班子、被拆迁人、拆迁机构、评估机构和测绘机构组成的6方工作小组,就被拆迁人、被安置人、新老宅基认定、宅基面积、经营面积等5方面进行信息审核认定,结果全面公示,让居民全程参与,知道详情,打消了居民的顾虑,推动了棚改进程。
  街道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房屋合法性认定上不松动、不让步。立足现实、尊重历史、查验证件,组成认定组现场确定并签字。向全社会传递“政策标准不是松紧绳”的信号。编印指导手册、明白纸等分发到户,向全社会晒政策、晒过程、晒为民谋福祉的真诚,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勇于将棚改过程置于媒体监督之下。“我们在棚改中一直都是理直气壮,实行的是‘阳光棚改’,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搞民生工程,是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有什么可藏着掖着的呢!”街道党工委书记韩云勇说。
   面对群众,身价摆得再低都无所谓
  在北镇街道棚改指挥部公开宣传栏前,两位中年妇女正在看公开榜。“棚户区改造是好事,虽然要搬迁心里有点舍不得,但以后住上好房子,儿子不愁找不上媳妇……”她们的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笑归笑,在具体运作中还是遇到许多麻烦事,工作人员总能竭尽全力找到合适的点子帮群众化解。吕汉鑫、吕汉东两兄弟合伙做生意30年,他们各有一个院落,一大一小,他们80岁的老母亲却执意要求将两个院兑换的利益平均分配,说:“祖上的家产不能偏着谁向着谁,要不我可不同意签协议”。工作人员发现牵涉兄弟俩利益的远不止两个院落,还涉及营业房、停产停业补贴、锅炉等设备附属物,包括村里修路占用宅基等多方面问题。拆迁第四小组为此召开多次专门会议,将大大小小的利益元素都列出来,与拆迁办的同志一项项在拆迁方案中找答案,最终将账目算的清清楚楚,一看表已是凌晨一点。兄弟两个一人分得两套房产,该补的款项也给他们分得精确到几元几角,老母亲终于同意兄弟俩在协议书上签了字。
  街道的宋主任是一位“老拆迁”,总结多年干拆迁的心得时说,嘴巴甜、脸皮厚、手脚勤、心态好。面对群众,自己的身价摆的再低都无所谓,惟一要“死守”的就是政策,因为公平是做好征收工作的“生命线”。
   棚改最大附加值是锤炼了党员干部的意志和品质
  在拆迁中,北镇街道的党员干部不但没有被超负荷担子压垮,反而迸发出一种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有的干部旧疾缠身还是没白没黑连轴转,有的干部因连续加班不能陪伴怀孕的妻子,入户测量摸底走街串巷,皮肤白皙的女干部晒成脸色黝黑的女汉子……即便有亲情上的亏欠和苦楚,也未让他们停住奋进的脚步。棚改的成果值得欣慰,但最让值得高兴的是干部身上体现出的这种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热情,一批年轻干部在快速的成长和进步,面对复杂局面能驾驭,面对困难能扛得住,面对危机能冲上去,这是街道最珍视的宝贵财富,是棚改工作的最大附加值。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