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科学组织教育培训严格规范认定程序多措并举管理扶持
滨城对新型职业农民实施“三位一体”培育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 孙文杰 通讯员 赵明春 报道)滨城区积极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截至目前已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250人、认定417人。他们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精准遴选优秀农民,创新“一点两线”培育方式
  滨城区农广校校长史红介绍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是能选到最合适的农村劳动者,通过培育,使他们真正发挥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带动示范的作用。”
  为此,滨城区采取了很多办法。在下发文件《关于选派优秀农民参加新型农民培训的通知》的同时,通过会议、电视、报纸、科技大集等多种形式宣传招生,在全区广泛遴选优秀农民。该区按照个人申请、基层推荐、部门审批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遴选出的培育对象录入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信息库,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认定管理的候选人。“2018年,我们将尝试通过学员介绍、与合作社联合、与相关单位联合等办法,力争在选人上做到更精准。”史红说。
  为切实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滨城区每年都到安排人员到各个乡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农业产业现状,掌握学员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生产经营状况、参训需求等各方面信息,围绕主导产业,科学制定培训计划。该区创新“一点两线”方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点”是以产业为立足点,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两线”,一是技术技能线,即从种到收,依据农业生产技术环节和农时季节开展全程培训;二是经营管理线,即从生产决策、成本核算、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到资金回笼,依据时间节点和产业需求开展全程培训。
  为全面提升职业农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该区借助万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馨湖农庄的优势,建设了高标准省级实训基地2处;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14个标准化“田间学校”。
  定期审查认定,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网络化动态管理
  根据农业部《关于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的通知》和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2016—2020)的通知》,滨城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滨城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
  本着“边遴选边培训,分批认定”的原则,滨城区定期组织专门人员到乡镇和村庄对认定人员进行资格审查,按照个人申报—镇、村推荐—区农业局审核—公示—资格认定五个程序,对符合条件标准的职业农民颁发有区政府盖印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定期检审和资格退出机制,滨城区对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人员每2年进行一次资格检审,检审不合格的收回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该区建立了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依托新型职业农民管理网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平台,实行新型职业农民网络化动态管理。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跟踪服务
  滨城区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跟踪服务领导小组,由全区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的40名专家担任辅导教师与新型职业农民结成对子,持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推介、政策扶持服务,帮助他们创业发展。
  该区梁才街道农民杨增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回家与妻子办起了鑫越家庭农场,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建立微信群、引进新品种,把起初只有20亩地、5个大棚的甜瓜种植,发展到了目前近80亩地20多个大棚的甜瓜、西瓜、桃子、蔬菜多品种种植规模,产品以采摘和微信销售为主,深受欢迎。“现在,杨增科的儿子也涌跃参加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来了。”史红介绍说。
  滨城区多措并举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支持政策,把他们纳入全区农村实用人才管理范围,优先申报承担涉农项目,优先申报各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优先申报滨城区“乡村之星”评选;安排参加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支持和帮助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