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一到12月就为考核忙得头大,加班加点汇总材料。”日前,采访之余,听到一位乡镇干部这样“诉苦”。其实,这种抱怨,每年12月份都能听到。
在一本考核细则上,记者看到,各种各样的考核细目应有尽有,大部分分值精确到小数点之后,最少的是0.1分。而考核的主要形式就是查看材料。为此,乡镇街道有关干部不得不熬夜完善相应的材料。
年终岁尾,对工作作一下回顾和总结,理所当然,对年初计划完成的工作,也应该进行考评。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种考评有“纸面化”倾向,从材料到材料,从数字到数字,考评者盯着具体量化的考核细目,被考评者只能被动应付,甚至拼凑分数。有的干部说,明明某项工作做得很好,就是忘了填报材料,到年底这项工作等于没干。
坐在办公室翻看材料,对应打分,这当然轻松,但实际工作做得怎么样,群众是否满意,就很难知晓了。再说,有些考核细则年年沿袭,据说每年只有极小的改动。这样的细则,即使评分再精确,不符合现实情况,也只能是无用的纸面文章。一方图省事,不做实地调查研究;一方穷应付,耗费大量精力牢骚满腹,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对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不利。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知道某项工作到没到位,群众受没受益,惟一有效的举措就是深入实地调研。调查研究,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这个传统不但不应该弱化,反而更要加强。各级干部只有从材料堆走到群众中间,听听群众的反馈,让群众给某项工作打分,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
为避免出现年底“扎堆”的情况,相关考核部门完全可以把工作分解开,每月都进行调研考评,年底汇总。网络、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则是调研的有力助手。事实上,无论以哪种形式,一张调研问卷收到的效果,都比汇总成百上千个数字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