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重点和改革取向,特别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是长期发展成就的体现,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新挑战新问题,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就需要党带领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方面,主要矛盾变化提出了重大的时代性课题,需要在理论上作出科学回答,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和解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另一方面,主要矛盾变化对发展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需要不断推进实践上的创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定不移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增长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要从微观层面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发展高品质现代服务业,增加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断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特别是通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跨界融合创新,使创新创业形成的燎原之势和新动能,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追求高品质和高效益,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干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赋予企业更大的投资经营决策自主权,更好发挥并激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从微观上提高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益,为宏观上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奠定基础。
坚定不移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存在的质量效益不高、增长动能转弱等问题,必须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有效地激励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效率提升,提高供给侧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满足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和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必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强化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更好发挥国家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成本合理、品种多样的融资服务,特别是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直接融资服务;强化人力资本培育,为实体经济升级提供更多具有更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
必须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要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要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好企业经营决策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宏观调控有度的核心就是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时要顺应市场规律,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关系,做到不缺位也不越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鼓励各行各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增强经济的质量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效应。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特别是强化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基础元器件领域的高端制造能力。
要继续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完善房地产调控措施,优化房地产市场供给结构。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整体债务杠杆率,特别是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补短板方面,强化重点地区重要污染物排放的防控和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健全扶贫脱贫长效机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成已经明确的脱贫目标和任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立足长远,强化短板建设,投入资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不让短板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
要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法治,更好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长期预期,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使他们植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全社会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经济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