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刘萍这两年的打工生活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张炜 通讯员 胡德民
  身着蓝色工服,坐在宽敞温暖的厂房里,35岁的刘萍专心致志地做着灯饰配件检修。对她来说,这两年的打工生活,既轻松又得实惠。
  刘萍是滨城区杨柳雪镇安家村人,来到三河湖镇福美莱灯饰厂工作快两年了。“原来家里勉强够开支,现在存了两万多元。”虽然钱不多,但刘萍说起来,笑得挺开心。
  “在厂里,刘萍属于技术工,一天工资100元。”福美莱灯饰厂经理王呈安说。44岁的王呈安,已经经营这个厂子20年,一手把它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名工人的企业,吸纳了三河湖镇、杨柳雪镇、滨北街道67名贫困人口就业,2016年成为三河湖镇“精准扶贫就业基地”。
  刘萍能成为技术工,全靠自己努力。2016年5月,她应聘来到福美莱,在干活的同时,经常把电路板卸下又装上,“虽然电路板很烫手,但越干越上瘾”。就这样边干边学,3个月之后,刘萍练就了一手维修技术,能很快分辨出不良品,并将其修好,一天能修400件左右。
  “钱要先紧着两个孩子用”,刘萍说,“我和对象三年没买新衣服了。”刘萍的女儿13岁,在三河湖镇实验小学上学,儿子5岁,去年刚入了杨柳雪镇的一所私立幼儿园,每个月要花620元。
  刘萍的对象在滨北一家毛巾厂工作,每月收入3000多元,家里还有10亩多地,种植小麦和玉米,由公公婆婆耕种。以前全年不到5万元的总收入,支撑这个六口之家有点勉强。
  自从刘萍有了收入,家里的日子宽松了很多,应对日常开支之外开始攒钱。“闺女马上要上初中了,得给她准备好钱。”
  不仅如此,在福美莱打工,接送孩子也方便得多。刘萍家离厂子,也就15分钟的电动车车程。每天早上,她先把孩子捎到学校,7:30开始干活,晚上6:30,接着孩子一起回家。
  午饭怎么解决?“厂子里有食堂,交上2元伙食费,两菜一汤随便吃。”刘萍说。11:30下班后,她跟离家稍远的工友一起吃饭,吃完拉拉呱,就到了1:30上班时间。
  刘萍的女儿也在学校吃午饭,下午4点放学后,她就近上一个小时的辅导班,5点,刘萍先把她接到厂子里,等她6点半下班一起回家。
  毕业于滨城区高级技工学校的刘萍,之前也在一个毛巾厂打过工。“请一天假,除了没有计件收入,要再扣100元。”由于要照看两个孩子,她经常一个月请五六天假,工资只剩下1000多元。所以,这个假刘萍“请不起”。
  “在我们厂,请假只扣计件工资,不再另扣,”王呈安说,“因为都是附近村的村民,家庭条件一般,我乐意为她们的增收做些事情。工人月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这对贫困家庭来说,就是支柱性收入。”
  “前段时间,两个孩子接连感冒,我请了七八天假。”刘萍说。就算这样,她当月的工资还在2000元以上。
  交谈完,刘萍又走进车间干活,刚好路过“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大标语。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