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社会暖灯》栏目成我市救助工作“活档案”
近百篇报道成市救助管理站用心用情、全力以赴为流浪乞讨人员寻家见证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张猛猛 通讯员 王茜茜
  “一定要把人看好,让他按时吃药,让他别再走丢啊!”在市救助管理站开设的《社会暖灯》栏目的每一期报道里,临送流浪乞讨人员回家前,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刘飞鹏总会这样嘱咐送行人员。
  截至目前,《社会暖灯》栏目已经在市电视台和《滨州日报》开设3年,得到了广大读者、观众和网友的关注和肯定。而通过电视、报纸以及网络,越来越多人也了解了救助工作的点点滴滴。
  栏目主要采访对象拒绝煽情,致力还原救助站工作人员真实的工作状态
  《社会暖灯》是一个旨在真实展现社会救助、回访寻家、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栏目,其中一例例送流浪乞讨人员回家的故事更是温暖了所有人的心。作为栏目的主要采访对象,刘飞鹏总是秉持“真实、不煽情”的原则,用朴实的话语真实再现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记录我们的笑、我们的哭与我们的怒。”
  刘飞鹏认识“小八”是在2013年2月份,那时“小八”在救助站已经一年了,编号为“无名氏8号”。“小八”性格很好,安静、爱笑,虽说忘了自己家在何处,但对于救助站和代号却很适应。之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刘飞鹏和同事持续对其进行回访,为其开展寻亲工作。终于,2016年5月份,确认了“小八”真实姓名为“陈玉梅”,并将其送回莱芜与家人团聚。从莱芜回滨州前,刘飞鹏和同事跟“小八”开玩笑:“再跟我们回去吧!”陈玉梅认真地考虑了一会儿,一本正经地说,“不了,在家好。到时候带着鸡蛋、带着酒看你们去!”这句话引得所有人哈哈大笑。
  另一件让刘飞鹏印象深刻的事,是为吴根寻“根”。刘飞鹏和同事们持续寻亲三年,终于帮吴根找到了家,之后又坐了一宿火车送他回到河南平顶山,回到女儿的身边。见到久别重逢的父亲后,吴根的女儿吴延芳举着锦旗“噗通”一声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向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她握着吴根的手,含泪讲述着父亲跟着她到无锡,之后吵着要回家,她许诺麦熟时节陪父亲回去,没想到还没等到麦子熟,父亲就走丢了。“五年了,现在麦子熟了,父亲也终于回家了!”吴延芳的一声感叹,也让刘飞鹏红了眼圈。
  市救助站通过多种途径让寻亲信息广泛传播,用心用情、全力以赴为流浪乞讨人员寻家
  在市救助管理站,还有很多和刘飞鹏一样的工作人员。每一次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回访,每一次对流浪人员家庭的找寻,他们都用心用情、全力以赴,而这背后支撑他们的就是“责任”二字。
  如今,市救助管理站不仅打造了《社会暖灯》栏目,还通过全国救助管理系统寻亲网、头条寻人、网络新闻媒体、省级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等多种媒体途径让寻亲信息广泛传播。
  2017年4月11日,市救助管理站将所有滞留受助人员的信息进行整理后,在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进行精准推送。短短20个小时,网络浏览量达150万人次,全国范围内热线来电近100通。寻亲团像“滚雪球”一样地扩大,来自甘肃、广西、北京、青海、河北、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寻亲者都打来电话核实,甚至有市民看到新闻后连夜开车赶到站里亲自确认。经过对所有寻亲线索的核实、比对,最终为8名滞站人员确认了身份信息,找到了家。
  此外,对于重回家庭的人,市救助管理站还进行了延伸救助,继续帮助其适应回家后的生活。对于滞站人员,市救助管理站也绝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仍全力以赴为他们寻家。
  《社会暖灯》栏目报道的一系列真实寻亲故事,成为市救助管理站扩大交流合作的见证
  为求助者提供社会救助,为流浪者铺就回家的路,向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是市救助管理站所有工作人员的职业追求,也是《社会暖灯》栏目的核心价值。该栏目不仅是寻人平台,更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精神家园;不仅讲述寻亲故事,更想通过故事唤醒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坚持。
  截至目前,《社会暖灯》栏目已经在《滨州日报》刊发近100期,“吴根寻‘根’”“哑巴二叔回家”“朱世琼四川寻亲”等一系列真实报道,成为了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和省内其他地市,以及四川、河南、辽宁等外省救助管理站和寻亲志愿者们的合作见证。
  同时,滨州日报·滨州网还对每一次送流浪乞讨人员回家之旅进行音视频在线直播,为大家呈现最生动、最感人、最曲折的寻亲现场,让更多人从中了解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辛苦和寻家成功后的喜悦,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好评。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