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村改居”社区党建的市东实践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樊飞 通讯员 杨欣 林雪枫
  滨城区市东街道西王居委会在2016年进行了拆迁,一起拆迁的还有张皮、坊子、北蔺3个村。老村虽然拆没了,但大家依旧是不可分割的一家人。“北蔺一家亲”、“西王一家人”等村民微信群取代了原先村里的大喇叭,管理员及时将村内事务告知村民。
  “西王一家人”群成员目前已达228人,基本保证每户有一人入群。村里还制作了详细的居民电话通讯录。“别看我们村子拆了,但我们是村拆人不散,人迁心不迁,党的活动一样也耽误不了。”党员王新安说。
   迅速建立拆迁临时党支部,村班子和党员一直在群众身边
  政通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涛介绍,村里的办公场所拆掉后,他们很快为4个村在社区办公楼上安排了办公室作为临时党支部。为了保证每月5日四个居委会都能开展好“民主议政日”活动,政通社区将社区所有会议室都拿出来,让居委会使用。
  市东街道是东区建设的主战场,目前正在进行大范围的棚户区改造。在旧村拆迁村民上楼之前的空窗期,街道通过建立拆迁临时党支部,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
  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立波说:“拆迁村的群众对村内事务更加关注,我们要第一时间给群众一个找得到的地方,要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村班子和党员一直都在他们身边。”
  村民们搬上楼了,没了村里的大喇叭,但是党的组织力、号召力不能减弱。近年来,市东街道党工委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根据“村民”变“市民”的新情况,以“村改居”社区建设工作为突破口,以社区综合党委为核心,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桃李居委会成为滨城区第一个真正的社区居委会
  桃李居委会位于滨城区主城区东部,是典型的城中村。2016年2月桃李完成旧村改造,建成高标准居民安置小区---桃李幸福家园。原本面向单纯村民的管理服务模式不再适用,“村改居”势在必行。
  村民搬进小区,住上楼房,小区沿街楼可对外出租,又通过招商引资建成桃李盆景花卉市场,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们担心“村改居”后利益会受损。
  党建最怕空对空。老百姓听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他们看得明白,这个政策实不实,能不能自己得实惠。“村改居”是一项涉及集体资产处置、公共服务延伸的系统性工程,关系村民切身利益。
  为破解棚改拆迁村民失地不失收,让村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公共服务的难题,市东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桃李“两委”班子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后到上海、成都、潍坊等地对标学习,对全村206户、578人逐一走访,讲发展,讲好处。最后辖区居户商户都支持“村改居”工作。
  桃李“两委”立足桃李自身发展实际,采取“三步走”方式,解决“村改居”中“集体产权改制”这一核心问题。第一步,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桃李居委会进行事务财务审计,摸清集体资产的“家底”。第二步,将村居集体资产中的经营性资产以“一人一股”的形式,分配到每个村民,年终按股分红,实现“村民”到“股民”的蜕变。第三步,组建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集体资产与社区居委会资产的彻底剥离,保障原村民继续享受集体资产的红利。同时,社区将原村“两委”成员吸收进入社区和股份经济合作社工作,最大限度地解决原村“两委”干部出口问题。
  经过这番尝试,桃李成为全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居委会。市东街道破解了城市社区下辖居委会,管理体制不顺、服务半径过大的问题。街道党工委统揽、社区党委兜底的共力共建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初步形成,全面提升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四级”党组织体系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市东街道继续优化管理服务模式,建立了社区“大党委”、服务站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四级党组织体系,打造“心连心一家亲”社区品牌,并引领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居委会建设。
  目前,社区可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3大类72个服务项目。市东街道突出居民需求导向,打造优质服务平台。通过前期“六必访五必清”走访调研,逐户了解服务需求,打造桃李社区居委会“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
  “村改居”后社区依托滨城区城市基层党建街道互动平台加强自治。社区建立“线上交流、线下落实、实时反馈”的互通渠道,整合22名党建、环保、计生、综治等工作人员任网格员,做到民意第一时间知晓、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创新民意反馈渠道。依托桃李微信群、小区QQ群,拓展“线上沟通、线下落实”的互联互通模式,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服务流程缺陷,优化服务细节,拉近了干群关系,也提高了居民满意度、幸福感。
  据介绍,市东街道将按照“同一安置区合村并居建,未棚改村居单独建,棚改之后融合建”的工作思路,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逐步融合”的模式,科学制定城市社区服务站的发展规划。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