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齐国很可能在滨州最早建国立都
张卡
    寨卞遗址全景

    考古发掘出的寨卞遗址城墙遗存

    当地政府在寨卞遗址立的蒲姑城遗址碑

  雄踞东方的齐国,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国。它的都城临淄以经济繁荣、文教发达而著称于世。但定都临淄,是距周初始封200多年之后、齐献公时候的事了。齐献公是齐国的第七代国君,距离齐国建国已有200多年。这200多年的齐国史扑朔迷离。始封地与早期都城在哪儿,文化面貌和礼乐制度如何,都是雾里看花,史书上记载的也都语焉不详。
  近几年,许多学者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都围绕寻找齐国早期都城的课题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再结合史书文献上的蛛丝马迹,很多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齐国早期都城营丘和薄姑故城很可能位于今小清河下游的滨州一带,滨州很有可能就是齐国最早建国立都的地方。
  文献记载表明,齐国早期都城与薄姑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对于齐国早期都城的寻找,这些年一直没有间断过,其说法也有多种,如高青陈庄说、博兴说、临淄说等,但都没有明确的考古发现和证明。根据《史记》等文献记载,齐国前七世从战争到稳定建国的200多年间曾二徙其都,先是立国营丘,后又迁都薄姑城,二者皆在薄姑境内。到了齐献公时,齐国内乱,其都城才开始由西北的古济水下游的薄姑一带迁往东南的淄河西岸的临淄。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徒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徒薄姑都,治临菑。”
  《史记·齐太公世家》亦记载:“胡公徙都蒲姑,而当周夷王之时。”大约公元前9世纪初,姜太公吕尚五传至齐哀公,齐哀公得罪了纪侯,纪侯便向周夷王进谗告状。周夷王三年(前883),夷王听信馋言,将齐哀公在鼎中处以烹刑,并立哀公异母弟姜静为胡公,是齐国第六代国君。
  齐胡公(?—前860),名姜静,谥胡,姜太公五世孙,但他不为齐人所拥护,所以胡公只好将都城由营丘迁往薄姑城,薄姑故城由此成为齐国国都达24年。周厉王十九年(前860),齐哀公的同母少弟姜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将其杀死在博兴南部的贝水。随后,姜山自立为齐献公。献公即位的第一年,便将胡公的儿子全部放逐,都城则迁至临淄。齐国以临淄为都城便由此开始。
  《毛诗·烝民》则记载:“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东方,齐也。古者诸侯之居逼隘,则王者迁其邑而定其居,盖去薄姑而迁於临菑也。”虽然未提到营丘,但明确提到齐早期都城也是由薄姑迁往临淄。时间是在西周晚期周宣王时,迁都原因是齐国都城薄姑城位置狭隘、偏僻,而迁往地势条件更好的临淄。
  《史记·货殖列传》也提到:“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汉书·地理志》亦说:“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盐铁论·轻重》也描述:“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这几条也说明齐国早期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相对较为狭隘,这与《毛诗》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以上文献记载,都说明齐国早期都城与薄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由薄姑迁往临淄的原因一是齐国内乱,二是因为薄姑地理位置近海狭隘,地碱人少。但不论哪条原因,要想找到齐国早期都城所在,似乎都要先弄明白薄姑的地望。
  寨卞或贤城遗址,或是齐胡公所迁的薄姑城
  薄姑国在哪,薄姑国故城又在哪,这对寻找齐国早期都城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地沿革时说:“昔鷞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蒲姑即薄姑,这与《史记》和《毛诗》之中的记载是能吻合起来的,这也为寻找薄姑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薄姑本是商在东方的与国,周初武庚叛乱后,薄姑与徐、奄等东方国家起兵响应。周公平定武庚、管、蔡之后又继续东征,薄姑等国被相继平定,而作为反叛主力的薄姑则落了个灭国、毁社、迁君、徙民的下场。
  李白凤在《东夷杂考·蒲姑熊盈考》中这样描述薄姑:“我国古代典籍中消灭得几乎无踪无影的这一个部落氏族,有着比其他各氏族消灭得更彻底的感觉;它是最为古老的古代氏族之一,又是文化相当发达的氏族之一。”西周王朝“首先灭蒲姑于博兴一带”,“蒲姑族的痕迹几乎就要被周人从历史中完全抹掉。”这造成了史书记载薄姑的内容非常之少,又进而造成了现在寻找薄姑城的困难。
  幸运的是,1927年,陕西宝鸡出土了一尊青铜鼎——《丰白鼎》,鼎上面有35个铭文,其中有“隹(唯)周公于征伐东尸(夷)、丰白(伯)、尃古(薄姑),咸□(灾)。”即记载了薄姑国灭亡的史实。陈梦家先生将此鼎称为“周公征东方鼎”。
  关于薄姑国都具体在今何处,一直没有定论。但大部分史籍如《水经注》《路史》《括地志》《地理志》《山东通志》都认为是在博兴一带,甚至认为就是现在的博兴寨卞遗址。也有人认为薄姑故城当为博兴北部的贤城遗址。很多学者认为,周王灭掉位于现在山东南部的奄后,将其国君迁到了今天山东北部的博兴贤城,从而认为现在的博兴贤城就是薄姑城所在地。
  通过以上的众多文献可以知道,薄姑故城位于今博兴寨卞遗址或贤城遗址的可能性较大。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这一观点。寨卞遗址位于博兴县寨郝镇寨卞村北1公里处,南临小清河,北濒溢洪堤。遗址于1976年发现,1982年、1987年曾对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2002年10~12月,为寻找齐国早期都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博兴县博物馆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发掘工作。此次工作首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在发现城墙后进行了勘探、试掘。
  经勘探发现,该遗址有夯筑和堆筑的城墙墙体,城址大体呈方形,东西长约380米,南北约350米,南、北墙中部各有一缺口,下部发现有路土,可能为城门所在,西墙没有发现城门痕迹。城墙分早晚两大期,晚期城墙叠压春秋时期的灰坑和墓葬,年代属于战国时期。早期墙体只在东墙北部和北墙东部,被春秋早期的墓葬和遗迹打破和叠压,其下又叠压商代文化层,墙体内的包含物也属于晚商时期。早期墙体的相对年代上限不早于商代晚期,下限不晚于春秋早期。另在城址西北部发现一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的商周时期遗址。2008年10月-12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工程,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证明该遗址在商周时期已经存在。现在,寨卞遗址南部尚存一土丘,民间传为“旧城子”。1970年村民修挖溢洪河时,曾发现过墓葬,出土了殷墟三期的青铜鼎、爵和一批青铜镞,显示该聚落的等级较高,应是该区域的中心聚落之一。
  贤城遗址位于博兴县城东街道贤城村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2米。1987年、200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调查勘探,探得东西、南北城墙各长约1000米,城墙基厚20米左右。
  寨卞或者贤城到底是不是,或者哪一个是齐胡公所迁的薄姑城,现在还难以确定,需要以后进一步开展工作。两个遗址不仅规模大,级别高,而且正好处于古济水(今小清河)下游一带,古济水下游又很可能就是齐国最早建国的地方,寨卞和贤城的意义就更显得不一般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