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王正飞
秤杆子挑江山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对杆秤记忆犹新,对于小商贩在杆秤上做手脚的小伎俩也略知一二。
  听一位村民说,做买卖用的杆秤,有的有两个砣,收货时用大砣,卖货时用小砣,这样,买的时候更省钱,卖的时候多赚钱。做手脚有一种“压秤”手段,即卖货用杆秤称重过程中,用拎秤系手的无名指偷偷压秤杆根部;另一种是“发砣”“送砣”法,就是用另一只掌砣的手瞬间将秤杆上送,使称重数量增大,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杆秤有老秤、新秤之分,建国前使用的是老秤,一斤十六两,1950年之后国家才研制推出了一斤十两的新秤,民间常说的“半斤八两”就是由此而来。
  用于称银两、药材的微型杆秤,也叫戥子或戥子秤,做工精细,小巧可人,以檀木、象牙杆的最为名贵,有收藏价值。
  使用杆秤称量,以秤杆水平为宜,过高过低都容易被人取笑。过高了,会被人笑称:“撅破天了。”过低会被人挖苦:“砸着脚面子了。”
  杆秤不仅可以称商品重量,还可以称孩子重量。从前,家长想弄清自己孩子的重量,就找一个包袱兜着孩子,绾一个扣,用杆秤钩子勾着包袱称量,孩子也觉得好玩,也成为了杆秤一段美好的回忆。
  当然,杆秤也有不佳的记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到一家路边水果店买水果,年轻女店员称重时,先用了手压法,见我盯着看,又重新称重,随即换了上送式的“发砣”法。我付款后提着水果出门,觉得没有她说的重量,于是到附近的一位卖菜的摊位前称重,发现果然少给了不少,于是回去找,没想到,对方故技重演,只是给补了一点,我也不好直接点破,只好作罢。之后没多久,那水果店就关门易主了。
  博兴县城现在的步行街一带,曾经是锦秋商场,里面有卖菜的、卖肉的、卖水果的,以及卖日用百货的,应有尽有,是城里人购物的重要去处。为防止缺斤短两,常买菜的家庭妇女有的随身携带弹簧秤,可以随时称重;工商部门还在商场中部设有一杆“公平秤”,便于购物重新过秤,对商贩起到了很好的制衡和监督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市场上出现了电子秤,听说也能通过做手脚改变实际重量,但毕竟容易被人识破,影响声誉,所以那种缺斤短两的小伎俩也逐渐成为了过去。
  大约1995年,国家出台了禁止使用杆秤的规定,从制度上说,杆秤完成了历史使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由于杆秤携带方便,存世量巨大,人们也普遍认同,至今在菜市场仍然能见到少数商贩使用杆秤。
  杆秤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有道是,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老百姓心中有杆秤,由此可见杆秤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非同一般。有时,我在想,小商贩与大商人的区别在哪里?不仅是资本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对商机的判断和诚信度,总是在小伎俩上下功夫、不讲诚信的人,注定一辈子是小商小贩,只有那些眼光更远,胸怀更广,讲究诚信的人才会成为大商人乃至企业家。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