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福顺头戴军帽,展示他的兵役证和复原军人证明书。 年轻时的侦察兵闫福顺。 当年,闫福顺和战友一起跨过鸭绿江。 “在1955年3月6日晚上10点钟,离开了朝鲜的三德里,在7日的晚上离开了亲密的朝鲜兄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走到可爱的祖国门口……”2月6日,在无棣县水湾镇南侯村,笔者见到了90岁高龄的老侦察兵闫福顺在朝鲜战场上的日记。字体尽管不是很清秀,但是一笔一划写得相当认真。
最珍视的:一顶退伍时的旧军帽,一本在朝鲜战场上的日记
老人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在采访中笔者得知,老人有两件心爱的宝贝:一顶退伍时的旧军帽,一本在朝鲜战场上错字连篇、只有自己能读出来的日记。这两件宝物,老人一生爱不释手,逢年过节或家有喜事,老人总是戴上他的军帽,拿出那本旧日记本,给众人讲述他当年的战斗故事。
闫福顺1928年10月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14岁时就给富人放羊,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富人们的欺负,吃尽了人间的苦。但是,从小闫福顺就是个怪孩子,眼力、听力特别好。放羊的时候,他能一下数出几只羊,并能听出不同羊的叫声,从没有丢羊。
1948年7月,闫福顺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解放军,被编入无棣县大队。1949年3月被调往北京,编入当时的公安第五师五团三营12连。1949年10月,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53年10月入朝作战,1956年复员回家,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无棣支行、无棣县贸易公司、无棣大邵窑厂、无棣县水利局上班,退休在无棣县水利局。
老人告诉笔者,在当侦察兵8年的军旅生涯中,他穿军装的机会很少,从事隐形战场上的反侦探、反破坏活动。家人都说他是个“怪老头”,人生充满神秘色彩,感觉他身上有太多的秘密,问不出来。面对笔者的提问,老人侃侃而谈,但一谈到有保密性质的问题,老人便戛然而止,他说,“在任何时候都要认真遵守党的纪律”。
最自豪的:开国大典,他是武警第一方队最前排阅兵战士
1948年秋,闫福顺所在部队由地方部队改为野战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由于身体及各方面素质较好,1949年闫福顺被挑选进入侦察大队,后经3个月严格集训成为一名建国初期“侦探”。
据老人介绍,被选入进京部队可非同小事,仅政审这关,就需要审核多次,因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穷苦人,“根正苗红”,自然就顺利过关了。然后是短时间集训,主要考核视力和听力。老人介绍,当时考核的时候,考官告诉他,在一面墙上有一个针细的小洞,在另一间屋内放枪,通过耳朵,让他瞬间找到针眼。这一关闫福顺通过了,好多人没有过这一关。然后是目视,就是看两里之外有几根电线杆,这次,老人又过关了。层层选拔,最后所剩无几,所以挑选出来的都是精英。在北京集训期间,闫福顺还参加了部队组织的识字班,经过强化训练,10天内就学会了2000个汉字,基本能给家里写信了。
此时正值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夕,国民党部队残余不甘心失败,暗地里勾结,企图破坏开国大典,同时还有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暗中破坏。此时的闫福顺接到领导命令,一次次深入虎穴,侦查敌情,机智勇敢地完成了任务。
闫福顺说,他化装成便衣,每天在颐和园附近来回巡逻,有时候还扮成清洁工,来回打扫街道,细心观察是否有可疑对象。开国大典时,他身着军装,站在武警一方队最前排,接受新中国第一届领导人的检阅。他说:“我们望着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我们昂首挺胸,走过检阅台,感到无比自豪!”
最神秘的:他曾参与过多项重点工程和活动
据说北京有两大“禁地”,一处是被誉为“共和国心脏”的中南海;另一处则是中央军委驻地玉泉山。中南海清淤和玉泉山石窟建设这两项工程都是专属军队建设,没有民工参与,属于秘密工程。闫福顺就是这两项工程的见证人。
开国大典后,闫福顺所在警卫连奉命去完成玉泉山石窟建设工程。直到现在,他还忘不了任务完成后首长的讲话:“我们是新中国的人民军队,如果是国民党的部队,这个地方可能就是我们的坟墓!你们的部队番号,连队名称,还有你们的名字都刻在了这个石门后面了,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正是因为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才有了现在向民众开放的玉泉山石窟。
在中南海清淤期间,闫福顺和战友们用抬筐将沉积了几十年的淤泥,一筐一筐从几米高的围墙上运出去,铺大料石,灌石缝等,干得一丝不苟。他谈起这些总是激动不已:“我们那时候虽然吃的是粗粮,但是干劲大得出奇,因为那时心里很美,是给自己干活了,咱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新中国了!”
1951年底,毛主席决定发起一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查获并惩处建国后巨贪刘青山、张子善。1952年春,闫福顺所在支队120多名武警官兵,身背冲锋枪,全副武装乘军车前往河北石家庄。
当时,在2万多名群众的簇拥下,武警官兵押送着刘、张走上审判台,审判完毕押送刑场执行枪决。闫福顺亲眼目睹了新中国反腐的力度,也见证了共产党人惩治腐败的决心!
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不时对笔者竖起食指和中指,我们不解,后来老人才神秘而自豪地告诉我们,在这期间,他荣获了二等功。
最难忘的:在入朝作战的艰苦日子里,中朝亲如一家
老人说,在1953年秋末,天气开始变冷,部队突然接到神秘命令,全部钻入“拉肉”的闷罐车内,被秘密运到了一个地方。
一下车,他们才知道这是朝鲜战场的大后方。他们接到的特殊任务就是保护大后方,防止李承晚的便衣侦探和破坏分子渗透。按照上级指令,他跟战友全部化装成便衣,进入朝鲜群众的家里同吃同住。
闫福顺回忆说,在朝鲜的这段日子是相当艰苦的。由于战乱,朝鲜群众住在地窖内,都是用树木搭起来的地窨子,从上面看,全是白雪皑皑的一片森林,敌人不易发觉。但是,敌人的飞机每天在天上来回侦察,看到有烟火的地方就往下扔炸弹。所以说,生火做饭要格外小心。
一次,他和一名战友准备翻过一座山头去巡逻,没想到被敌机发现,敌机俯冲下来,投下一枚炸弹。这时正有一朝鲜群众路过,朝鲜群众被吓懵了,也不知卧倒。闫福顺见状,迅速扑倒群众,这时炸弹爆炸了。战友眼看着闫福顺被炸起的尘土埋下,心想一定牺牲了,当他从半米多厚的土中把闫福顺扒出来时,闫福顺竟然只是受了些皮外伤。
为了方便与朝鲜群众交流沟通,闫福顺有空就学习,学会了简单的朝鲜语、俄语,还学着写日记,记录了在朝鲜的很多故事。
最感人的:困难面前,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
1956年,从朝鲜战场撤下来的闫福顺被安排到辽宁省的丹东地区,专门负责保卫苏联专家。此段时间,闫福顺仍穿一身便衣。
半年后,闫福顺作为预备军官参加集训,考试合格,作为排级干部被派往山西某地看守所。没想到正准备出发时,接到老家的三封“母亲病危”的加急电报。他毅然放弃即将被授予的军衔,与家境优越的未婚妻分手,申请复员。
就这样,他离开了他热恋的军队和亲密的战友,回到了已离别十几年的家乡。闫福顺复员还乡后,当时的无棣县委书记接见了他,并向他传达了军队的嘱托,安排他在人民银行无棣县支行工作,后调到外贸公司。
在外贸公司工作期间,无棣县大邵窑厂急需从各部门中调拨人员支援建设。因为环境艰苦,好多同志都不愿意去。“我第一个报名申请去的,作为共产党员,不能被困难吓倒……”闫福顺回忆说。
闫福顺调到大邵窑厂烧砖,后又带头报名参加农村建设,在农村三年后接到通知去水利局报到。原单位开的介绍信他没交,而是到了水利局重新被招了工。在水利局工作期间,省军区派人通知他,说济南军区疗养所有他的房子,是上级安排的,让他签字认领。他当时毅然退掉,说:“请你们转告领导,我现在生活得很幸福,把房子让给更有需要的同志吧!”之后,他默默无闻地在无棣县水利局工作,一直到退休(工人身份)。
“感谢党对我这么多年的培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一定好好活着,感受祖国新的变化。”老人告诉笔者。老人说,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再参加一次阅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