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 通讯员 蔺志磊
服务业不仅是减缓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也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助推器”,是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支撑。2017年,全市服务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稳步提升,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初步核算,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53.4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4.1%,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2017年以来,我市服务业经济增速一直处于领跑状态,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8.5%、8.6%和8.1%,全年实现增长7.1%,各期分别高于GDP增速1.4、1.5、1.8和0.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工业1.9、1.7、1.3和0.4个百分点。全年第三产业拉动整体经济增长3.0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二产0.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4%,高于二产2.2个百分点。
新注册私营服务业企业11114家,日均新登记企业30.4户 服务业市场主体发育良好。2017年末,全市实有服务业私营企业44364家,占全部私营企业的66.3%,继续保持良好发展趋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全年新注册私营服务业企业11114家,日均新登记企业30.4户,占全部新增私营企业的比重近七成(67.8%),有力支撑了就业和创新发展。私营服务业企业雇工达到38.90万人,占全部私营企业的63.8%;全年新注册的服务业企业雇工人数达到6.03万,占全部新增雇工的63.3%。
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财务报表显示,2017年1-12月份,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84.51亿元,同比增长15.7%,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企业实缴各项生产性税金4.95亿元,同比增长8.5%;从业人员达到4.14万人,同比增长1.0%;应付职工薪酬23.93亿元,同比增长10.4%。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8.36亿元,同比增长17.5%。
服务业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全市208个服务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1.9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1.1%。其中,44个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61亿元,完成了年度计划投资的110.9%,164个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3.38亿元,完成了年度计划投资的124.8%。
服务业用电量实现较快增长。全市第三产业用电14.95亿千瓦时,增长15.6%,增速较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高出二产24.4个百分点,高出工业24.5个百分点,高于全行业23.7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用电0.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9%;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4.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用电1.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6%。
服务业税收贡献能力稳步提升。在国家财税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企业负担逐步减轻、降费减税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我市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105.49亿元,比上年增加8.21亿元,增长8.4%。其中,地税系统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55.75亿元,占地税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51.1%。受营改增因素影响,国税系统实现服务业税收49.75亿元,增速达到27.3%。
服务业优化发展的后劲增强。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829.53亿元,增长17.0%,增速高于二产18.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8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7.9%,较上年提升3.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补短板效果明显。全市文化、体育、娱乐业完成投资35.33亿元,增长81.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完成投资16.02亿元,增长48.6%;教育行业完成投资56.97亿元,增长29.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民间投资111.8亿元,增长40.3%。从贷款情况看,全市第三产业本外币贷款余额432.25亿元,增长9.2%,增速高于全行业贷款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本年新增本外币贷款36.48亿元,占全行业新增本外币贷款总额的27.0%,占比较年初(22.0%)提升5.0个百分点。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贸易企业新商业模式迅速发展 交通运输业实现新发展。2017年,全市域内铁路旅客到、发量完成33.13万人,比上年增加3.38万人,增长11.3%。全市港口实现吞吐量2739.47万吨,增长28.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实现水路货运量275.97万吨,增长15.0%;水路货物周转量37560万吨公里,增长13.0%。公路营运性客运量降幅收窄。全年完成公路营运性客运量1067万人,下降6.1%,降幅较上年收窄14.5个百分点;客运周转量106978万人公里,增长0.4%,增幅较上年提升14.1个百分点。全年完成货运量13387万吨,增长9.9%,增幅较上年提升7.9个百分点;完成货运周转量3641731万吨公里,增长9.2%,增幅较上年提升4.4个百分点。滨州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2个3万吨级油化码头建成投运,3万吨级航道交工验收,12月滨州港一类开放口岸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滨港铁路二期进入架梁施工,济青高铁邹平段青阳隧道成功贯通,阳信地方输煤铁路一期专用线已经动工,济滨城际铁路、滨海快速铁路预可研工作进展顺利,黄大铁路滨州段全面开工。
邮政快递行业继续高速增长。2017年,全市邮政企业和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7.59亿元,增长30.0%;业务总量累计完成9.85亿元,增长31.8%。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277.26万件,增长26.4%;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75亿元,增长46.1%。其中,同城业务收入完成0.33亿元,增长69.1%;异地业务收入完成2.67亿元,增长43.9%;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完成0.18亿元,增长38.8%。我市被认定为全省7个“智能快件箱进楼宇工程”市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已安装智能快件箱576组。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增强。金融业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薄弱环节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763.18亿元,较年初增加65.27亿元,比年初增长2.4%。本外币贷款余额2517.17亿元,较年初增加122.89亿元,比年初增长5.1%。全市25家典当行全年完成业务1467笔,实现典当总额10.79亿元,同比增长60.0%。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步伐加快。本年先达股份在上交所主板上市,首发募集资金3.53亿元;渤海活塞、齐星铁塔、华纺股份分别定向增发16.9亿元、50.3亿元、6.06亿元。全市上市公司达到16家、累计募集资金545亿元,分别列全省的第6位和第5位。有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6家中小企业登陆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全年累计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12亿元。本年全市市级保险业机构新增2家,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市级保险机构47家,包括26家财险公司和21家寿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0.94亿元,增长17.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0.19亿元,增长11.6%,人身险保费收入70.75亿元,增长20.4%。全年共支付赔款与给付30.66亿元,增长6.5%,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17.03亿元,增长8.8%;人身险支付赔款与给付13.63亿元,增长3.6%。冬枣、鸭梨政策性保险试点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推动,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新商业模式助推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8.71亿元,增长8.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34.75亿元,增长3.1%;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733.96亿元,增长10.9%。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7.9%,仍然是消费的主力;全年实现餐费收入117.09亿元,增长9.7%,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8个百分点,餐饮消费继续回暖。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广泛渗透,贸易企业新商业模式迅速发展。我市限额以上企业中有近20家单位有网络零售,主要集中在滨城区、邹平和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实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088.5万元,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房地产市场短期降温但供应依然充足。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持续扩大,资金支撑良好。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实际到位资金159.9亿元,增长8.8%,比完成投资高出48.2亿元。房地产销售受政策影响较大,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26.5万平方米,下降26.7%;住宅销售面积301.5万平方米,下降25.2%。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保持增长,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全年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06.6万平方米,增长15.8%,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318.8万平方米,增长7.7%;全市各类房屋竣工面积261.2万平方米,增长110.5%。
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28亿元,同口径增长5.5%,其中:税收收入170.57亿元,同口径增长11.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5.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9.59亿元,增长2.8%,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13项民生支出完成259.6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8.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各级财政分别投入14.12亿元和5.04亿元。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服务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新时期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走向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产业。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宏观环境保持稳定。从滨州情况看,2017年经济发展的较好基础和运行惯性,将推动全市服务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