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市救助管理站“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落下帷幕
99名流浪乞讨人员获救助安全过冬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张猛猛 通讯员 刘飞鹏 王茜茜
  3月15日,市救助管理站“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落下帷幕。自2017年11月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以来,市救助管理站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工作要求,以“自愿求助、无偿救助”和“应救尽救、需救尽救”为工作原则,精心织密救助网,全力兜住民生线,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9人,其中疑似精神障碍48人,危重病人1人,未成年人2人,街面主动救助21人,护送返乡46人,发放棉衣43套,棉被30条,确保了我市流浪乞讨人员安全度冬。
  专项救助活动为流浪乞讨人员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市救助管理站贯彻社会化、规范化、信息化救助服务理念,提出了“一个重点、五个规范”,即“规范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服务网络,规范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手段,始终坚持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作为重点”,全力打造流浪乞讨人员的温馨家园。当流浪乞讨人员进入市救助管理站,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微笑着问询的脸、一杯暖手暖心的热茶、一套干净整洁的衣裤、一顿可口足量的饭菜、一张舒适温暖的床铺和一张供其返家的车票。
  这点从“寒冬送温暖”活动中得到明显体现。从准备保障物资时的忙碌,到顶着寒风定期开展巡街活动的艰辛,再到不断劝说流浪乞讨人员的耐心和坚持,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付出的心血是不能仅用救助人数与发放物资数量去衡量的。“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期间,他们用高度的责任感和高效的行动,给流浪乞讨人员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救助工作中的重要一项,是帮流浪乞讨人员搭起回归温暖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桥梁。尽管工作中有风雨、有苦累,但当看到失散多年的家人得以相聚、离家多年的游子落叶归根,救助站工作人员就觉得,所有的付出有了最好的回报。
  精准定位优化“巡查地图”,主动上街巡查、发放引导卡拓宽救助路径
  为了让流浪乞讨人员求助有道、求助快速,市救助管理站在冬季加大街面巡查力度,主动让救助站工作人员“曝光”在流浪乞讨人员的视野中。
  专项行动期间,工作人员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在市区东西南北四个外环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排查,寻找、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他们实行主动救助,启用救助车,并备足了食品、衣物等临时性救助物品,在汽车站、渤海国际、蒲园、大型超市等市区繁华地段和流浪乞讨人员较集中的地段进行巡查和流动救助。
  同时,通过巡查实践经验总结,工作人员不断优化“巡查地图”,将商场、车站、闹市区等需要密切注意的“亮点”划入巡查路线中。“在巡查中,我们发现了部分职业流浪乞讨人员,也发现了一些不愿接受救助的人员,工作人员都对其活动区域、联系方式、居住地点进行了详实记录,以便及时开展救助。”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刘飞鹏说,这些档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极端天气来临时,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实时了解流浪人员的生活动态,方便随时开展救助工作。
  在巡查中,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拓宽救助渠道,救助站工作人员给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发放了“一封信”,给商场、车站的工作人员和各小区门卫发放了救助引导卡,让更多的人知晓救助站,让更多的人参与救助工作。
  加强横纵两方面联系,理顺各项救助工作流程,确保全市救助网络无死角
  为让流浪乞讨人员尽快接受救助,尽快找到家人,市救助管理站加强横纵两方面联系,理顺了各项救助工作流程,横纵交织,确保全市救助网络全覆盖、无死角。
  横向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的业务衔接。流浪人员在接受救助时需要建立档案、查询户籍信息、录入指纹和DNA数据等,这些都需要与公安部门合作。为此,市救助站与公安部门建立了警务联络制度。有些危重、精神病患者需要及时救助,市救助站与定点医院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有些流浪乞讨人员希望早日回家,市救助站与滨州汽车总站签订了购票协议,同时起到了预防跑站骗票的情况发生。在开展街面巡逻行动时,工作人员也注重与公安、卫生、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查,对市区内流浪乞讨人员进行集中劝导。
  纵向深化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络。着力推进县、乡、村三级救助管理机构“632”建设标准落实,即县(区)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站要达到“六有”(有人干事、有固定场所、有安置房、有专用设备、有消防设施、有规章制度),乡镇(街道)全部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站要达到“三有”(有专职工作人员、有固定办公场所、有临时安置房),村(社区)救助保护服务点达到“两有”(有固定办公场所、有救助联络员)。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