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原来浇地“全家总动员”现在一人“包办”
金阳街道推广应用新型节水灌溉系统让麦苗、果树畅饮返青水,每亩花费才20多元
    打了两个免费电话,吴大姐就完成了自家麦田的春灌。

    在金阳街道,农田旁随处可以看到节水灌溉系统控制箱。

    在金阳街道便民服务大厅,农民很方便地充值水费。

    王大爷对插卡、打电话、浇地的流程很熟悉。

    安上转接头,打个电话,水就从管道漫灌到地里。

    张磊(右一)现场指导工人进行设备安装。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任宵 李默 通讯员 李雅芹 王洪磊
  进入3月下旬,滨州大地迅速回暖,麦苗和梨树到了浇灌返青水的时候。在阳信县金阳街道杨松村,吴大姐拎着铁锨只是前后拨打了两次免费电话,一个人用了半天工夫就将自家两大垄麦子浇完了。随后,她轻松熟练地拆掉转接头,开上电动小汽车回了家。这就是金阳街道推广应用的新型节水灌溉系统所带来的便利。
  距离杨松村三四里地的西边村,王大爷骑着电三轮也来浇地了。他先将转接头拧到自家地头的出水口上,然后到旁边的控制箱处插上自己专用IC卡,随着一个免费电话拨出,出水口哗啦哗啦涌出水来,流进麦地里。全部浇完后,又一通电话拨出,出水口马上停止出水。
  原来浇地“全家总动员”,现在一个人就能干
  据了解,水闸开关都是通过电脑操控的,前后各一个电话只是发送开关信号。用王大爷的话说,自从用了这个系统,玩着就把地浇了。
  此前,他们家每次浇地几乎都要全家出动,拉着笨重的柴油机从河里抽水,然后要用上百米的“小白龙”输水管接到自家地里。“浇一次地,光铺管子收管子就得个把小时,而且管子还很容易坏,一旦有个地方漏水,很难修好。”
  “管子基本一年一换,费用大约得二百元,再加上柴油费,浇一亩地成本得50元。”他接着说。
  用上新型节水灌溉系统以后,由于系统设置每隔50米就有一个出水口,基本上每家地头上都有一处,离得最远的也只需要十几米的输水管就够用了,成本一下降低了一半。据测算,现在平均浇一亩地的成本只需要20多元。更重要的是,原来浇地“全家总动员”,现在一个人就完全能干。
  金阳街道51个村推广使用这种节水灌溉系统
  在金阳街道便民服务大厅里,有一个专设的节水灌溉系统IC卡充值窗口,十里八村的人们都到这里来充值。中午时分,义门丁村村民丁胜春手里攥着蓝色的IC卡来到窗口,他准备再充上200元,回去交给70岁的老父亲,让他帮着浇完剩下的地。
  丁胜春说,自己和妻子长年在外做小生意,之前每到浇地的时候都必须回家,现在父亲一个人就能浇了,他们两口子能安心在外挣钱。
  研发这种新型节水灌溉系统的是张磊。一直“不安分”的他学过电气焊、卖过太阳能、开过皮革作坊、干过网吧台球厅,还养过猪。2013年前后,在竞选上王集西街村村主任后,由于村里地势高洼不平,灌溉是个大难题,他开始研究节水灌溉设备。
  用他的话说,他之前干的那些活积累的经验都没白费,全部集成到这个系统上了。从购置硬件到后台系统的软件开发,他四处奔走,找兼职,找外包,最终在滨州学院老师的帮助下将系统“组装”起来,其中他获得了多项专利。
  王集西街村节水灌溉经验很快名声在外,为此,金阳街道成立了朝阳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推广系统。而张磊又有了新身份——公司副总经理,他既是宣传员又是技术员,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
  据了解,目前金阳街道51个村使用这一节水灌溉系统,完成耕地浇灌面积4.8万余亩,铺设管线35万米,出水口6500个,泵站420个,供电线路50千米,总投资近4000万元。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