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脱产驻村帮扶忙 一生惠民情难舍
——17名省派“第一书记”在惠民驻村一年来,倾力促扶贫、抓党建、谋福祉纪实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记者 葛肇敏 通讯员 王光亭 牛涛 王军
  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破土路,变成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臭气熏天的垃圾沟改造成了公园景观区;路灯亮了、排水畅了、环境美了,有的村还发展起了旅游产业;基层党建更加坚实,党员干部更有干劲,村风民风更加和谐……
  自去年2月21日驻村,17名省派惠民县“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以真诚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书写“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厚爱。
  引资金、建项目,助力村民真脱贫、共致富
  近日,记者在惠民县大年陈镇大年陈村看到,灌溉渠里的电灌正开足马力抽水,地里的作物喝饱了水,一年的丰收也有了保障。
  “原先村民要租柴油泵,浇一亩地俩小时,花60元。上了电灌浇一亩地只要一个来钟头,成本5元。”在省法院派驻“第一书记”姜玲玮帮扶下,大年陈村新修建了全长5580米的电灌设施,解决了1868亩土地的灌溉问题。
  “抓脱贫”作为第一要务,不实现脱贫目标,帮包单位不脱钩,“第一书记”不撤回,而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两年。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全力以赴,这便是17名“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写照。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村民的第一诉求。“我曾经在德州当过两年‘第一书记’,所以了解老百姓最期盼的事儿。”省国税局派驻何坊街道钦风村“第一书记”朱庆民说。去年,他和同事田营一起,带领村民为何坊、钦风两村修建了总里程6公里的柏油路,解决了群众出行问题。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省委政法委派驻“第一书记”庞永祥,组织流转村里100余亩土地发展惠白菊种植,2017年每亩收益达到了3500余元;省国土资源厅派驻“第一书记”赵维宝,带领村民种植了1000多亩高筋小麦;滨州学院派驻“第一书记”韩贻强,联合魏集镇政府、山东中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中惠红曲体验馆,首期投资收益16000余元。
  促进土地流转、拉动乡村旅游,多方琢磨“授渔之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采访中,许多“第一书记”都提及的一句话。修一条路、建一座公园,不如帮助村民找到一条能够长久致富的门路。
  大年陈镇崔常新村紧邻黄河,村内有200多亩水面,这为打造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也给了省法院派驻“第一书记”郭泰然大展拳脚的机会。经过近6个月的努力,美丽乡村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基本具备观光、旅游、垂钓、采摘、农家乐等功能。崔常新村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评比中高居榜首。
  省国土资源厅派驻姜楼镇武家村“第一书记”王志炜,1986年出生,是17名省派驻村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位,可他的目标可着实不小。他计划按照“土地整治+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理念,让武家村实现一场农村社区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特色规模化、资源资产化的“五化”变革。“全村土地流转800余亩,将实现年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将劳动力彻底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为村民住进现代化社区奠定坚实基础。”王志炜说。
  舍小家顾大家,只因胸怀一腔为民情
  只有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谋福利,才能配得上“第一书记”这个称号。每天,滨州学院选派的韩贻强、王建良、韩玉国三位“第一书记”都是骑着电动车进村。他们不是没有车,而是觉得开了车,与村里的群众会有距离感。
  刚一驻村,省法院派驻大年陈镇华丰村“第一书记”刘成安,就遇到了村民的“叫板”:“来了有啥用?又没啥变化!”刘成安一听就坐不住了:“今天进了这个村,我就是这个村的人,我让大家监督,看看我能带来啥变化!”这一年,村里的绿化实现覆盖了、电网升级了、环境美化了、路灯点亮了、危房修缮了、设施完善了。那位“叫板”的村民,对刘成安诚心诚意地竖了大拇指。
  这一年,“第一书记”们舍小家顾大家,背后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刘成安八旬老母体弱多病,妻子又被查出身患重疾且做了手术,他依然坚守一线不撤退;
  田营坚守工作岗位至去年腊月二十八,回济南次日就住院了,整个春节在病房里度过;
  于大川为村民带来了“黄金白菜”种植项目,因村民管理不善发生损失,他自掏腰包为群众补偿……
  太多的故事无法一一述说。他们说,只要来了惠民,自己就是一辈子惠民人。谈到未来一年的计划,他们既希望留下一些什么,也希望带走一些什么:“想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一股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正能量,以及老百姓能够长久受益的致富路;想带走的,是对这一方水土、这一村群众的不舍之情。”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