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言念君子 温其如玉
——滨州夏商周时期出土玉器艺术简述 张卡
    滨城区侯家遗址出土的玉器,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滨城区后尹村出土的玛瑙瑗,现藏于滨城区文管所

    惠民县大郭遗址出土的商代玉钺,现藏于惠民县博物馆

  玉雕艺术是我国古代最早产生并成熟的艺术门类之一,它萌发于石器制作之中,继而形成为一种影响深远、具有独特魅力且蕴涵社会文化精神的一大艺术门类。
  中国玉材精良,质地纯洁,色泽典雅,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不但器类丰富,而且造型十分优美,可谓是材质之美、工艺之美、比例协调之美三美合一。中国玉器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出现始,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国外,仅有中美洲的墨西哥、大洋洲的新西兰和亚洲贝加尔湖等地发现过早期玉器,但都没有中国的玉器产生得早,延续得时间长。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玉器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品”。
  中国古代玉器可分为礼仪、日常用器、葬玉、辟邪、佩饰和专门陈设艺术品等六大类
  对中国古代玉器总体上分析,可初步分为礼仪、日常用器、葬玉、辟邪、佩饰和专门的陈设艺术品等六大类。
  礼仪类玉器主要用在祭祀、朝享、册封和仪仗等礼制活动中。古代的礼玉,据《周礼》记载,专指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瑞玉”。然而,这六种瑞玉都“是战国和汉初的礼学家理想化的礼器系统”。实际上,古代礼制活动中所用的玉器品种非常多,除“六瑞”外,历代的各种龙、凤形佩饰和玉册、玉印等都是与礼制活动有关的玉器。属于仪仗范畴的玉器则主要是一些仿武器、工具造型的钺、戈、戚和造型比较特殊的斧、刀以及仪仗饰件等。
  滨州境内发现玉器大体可分为礼玉、饰玉两类
  滨州境内发现的玉器依其功能和造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礼玉,二是饰玉。但由于考古工作做得较少,滨州一带发现的先秦时期玉器较少,最重要的是在惠民大郭遗址出土的商代玉钺。
  1973年8月,惠民县麻店镇大郭村群众在村边高台地取土时,在高台西侧距地表约1.2米深处发现了一座商代墓葬。墓室南北长12米,东西宽6米,有二层台,台上殉葬6人。墓东、西、北侧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该墓葬中便出土一件象征权力的礼仪玉器——玉钺,另外还有用于佩戴装饰的玉环等。该玉钺长20.3厘米,宽8.8厘米,厚0.6厘米。总体呈长梯形,两面弧刃,钺的端部有钻孔。玉质呈青灰色,通体磨光,质地坚硬细腻,制作精美,无使用痕迹。这件玉钺应为祭祀或仪仗专用器物,是权力的象征。
  2004年,对滨城区侯家遗址进行发掘时,在29号和33号两座战国墓内,发现谷纹玉璧、环,还发现玉管、玉珠上百件。玉璧为礼器,为“六瑞”之一。
  《周礼》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管、玉珠等则是佩饰。在一战国墓中的墓主人头部位置发现象牙梳、凤鸟形簪、条形簪和管状器等,都是难得的艺术品。
  阳信西北村战国墓也出土7件穿孔骨环和74枚穿孔蚌等饰品。骨环直径约在1厘米左右,中间有细小穿孔。这些牙角骨蚌器经过钻孔、打磨、抛光,虽不着纹饰,但造型十分优美,不论是装饰品还是生活用具,都具有一种质朴的美感。不论是装饰品还是礼器用玉,都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在将其制作成生产工具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不断地将自己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灌输其中,从而形成了脱离于单纯实用目的的装饰品和礼器。
  滨州发现早期玉器玉料主要来源当地,尤以滑石质为主
  玉器的使用首先要解决玉料的来源,其次由于玉器造价相对较高,琢玉工艺十分复杂,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无疑决定了玉器的使用情况。受地理环境、玉石来源、生产工具和自身活动范围的限制,先秦之时人们多是就地取材。采玉点一般离生活聚落不远,且开采和运输方便。只要石质较好,易于琢刻,便可作为玉器材料使用。当时人们制作玉器除透闪石外,一般多使用玛瑙、玉髓、绿松石、青金石、琥珀、水晶、萤石、滑石、大理石、石英岩、叶腊石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玉,石之美者”即是指此。
  滨州发现的早期玉器主要的玉料主要来源当地,尤以滑石质为主。如滨城区侯家遗址出土的玉璧和璜形器都是滑石质的。先秦时期,人们对于玉质的选择并不是十分挑剔。
  玉器之所以受到国人喜爱,除审美价值外,更是因为玉器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历来是君子之德形象象征
  玉器之所以受到中国人的喜爱,除去其质地和色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外,更是因为玉器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历来是君子之德的形象象征。
  对此,我国第一部诗歌集子《诗经》中便有多处比喻。如《秦风·小戎》把君子比作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卫风·淇奥》亦曰:“有匪君子”“如圭如璧”。后来经过战国、秦、汉儒家的增色,这种说法更为普遍。《礼记·玉藻》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玉于德焉。”《春秋繁露》(卷十六)进一步解释说:“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秽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取之玉也。”(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