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古朴厚重的青铜器
张卡








  滨州境内出土的青铜器以食器、酒器、水器等礼器和兵器为主,铸工精良。大件器物一般器形厚重古朴,小件器物则挺拔精巧,纹饰或繁缛或华丽或浑厚或简约,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龙山时期就有铜器遗物出现
  滨州境内年代最早的铜器遗物发现于丁公遗址龙山文化地层中。虽然只是数量极少的铜器残片,但却表明冶铜业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自岳石文化(相当于中原的夏代)时期开始,青铜冶铸业已经成为新崛起的手工业生产的一个专业部门。丁公遗址岳石文化遗存中就出土有刀、镞等多件青铜器。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比龙山文化时期有了显著提高,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合范铸和锻打技术。特别是青铜镞的出现,表明青铜冶铸业已运用到狩猎和战争这种需求量非常大的领域,可见其生产能力之强和社会储量之丰富,已能满足一次性社会活动的耗用。商周时期境内青铜器数量明显增多
  商周时期,滨州境内发现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增多,这些青铜器造型更加精美,而且规格很高,铸造技艺十分精湛。如滨城兰家遗址于1957年、1960年发现的青铜卣、觚、爵、剑、戈;惠民大郭遗址于1973年出土的鼎、小方彝、觚、铙、钺、锛、戈、矛、刀等青铜礼器、乐器和兵器,其中部分礼器还有族徽铭文;侯家遗址出土的青铜戈、剑、带钩、镞;邹平长山大省村5座春秋晚期墓出土的铜鼎、提梁壶、舟、匜、鉴;阳信西北村战国墓出土的编钟、鼎、镈、豆、壶、敦、提梁壶、罍、漏铲、小铲、盘、匝、车马器等众多青铜器,都是造型庄重,纹饰精美,弥足珍贵。
  兽面纹是商代青铜礼器最突出的纹饰
  商代青铜礼器上的装饰纹样最突出的主题是兽面纹。其特征是一个正面的兽面,以竖直的鼻梁作为整个图案的中轴线,向左右形成对称的构图。鼻子的左右分别是双眉、双眼,鼻梁下是翻卷的鼻头和张开的巨口。兽面巨大而狰狞可怖。这一造型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形成了一个巨眼、突睛、裂口、尖牙、锐爪的怪异形象。特别是以繁缛细密的云雷纹为底,与主体兽面纹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以狰狞、恐怖的感觉。
  除了兽面纹之外,滨州一带发现的青铜器纹饰还有虎纹、窃曲纹、乳丁纹、云雷纹、夔龙纹等。有的青铜器纹饰十分繁缛,充分利用浮雕和线雕技术,浮雕粗犷,线雕纤细,在主体纹饰四周都填满云雷纹为衬底,形成纹饰层次变化多端的华美风格。
  如博兴县寨卞村正北2000米处寨卞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立耳三足鼎,通体装饰兽面纹,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以古朴沉稳的感觉。
  出土于惠民县麻店镇大郭村大郭
  ①滨城区侯家遗址出土的商代戈,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②邹平县明集镇大张村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剑,邹平县文管所提供。
  ③惠民县大郭遗址出土的青铜爵,惠民县博物馆提供。
  ④大郭遗址出土的虎纹铜鼎,惠民县博物馆提供。
  ⑤滨城区兰家遗址出土商代青铜卣。
  ⑥滨城区兰家遗址出土的商代铜觚。
  ⑦邹平出土的东周双耳三足鼎,邹平县文管所提供。
  ⑧滨城区兰家遗址出土的商代铜爵。遗址的虎纹铜鼎,通高37厘米,口径28.5厘米。腹外部一周饰三对浮雕虎纹图案。所饰虎纹头部微低,四肢半蹲,尾巴卷起,蓄势待发,动感十足。
  出土于该遗址的商代铜爵,通高18厘米,窄流,尖尾,菌状双柱,条形鋬。深腹圜形底,三棱足,足尖外撇,器形挺拔流畅。腹部装饰的饕餮纹及漩涡纹繁缛细密,十分精美。
  周代青铜纹饰趋于简化
  到了周代,青铜器的纹饰特点延续商代晚期风格,更为庄严厚重。周代晚期,纹饰则逐渐趋于简化,有的鼎上只有简单的几周弦纹和加饰一个凸出的兽面纹。器形也由礼器逐渐向日常生活用器转变,朝着实用性方向发展。在形式风格上则由厚重变为轻灵,由规整严谨变得生动活泼,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如邹平大省村春秋墓出土的一件铜鼎只是在腹部饰窃曲纹一周和简单的凸弦纹,纹饰变得非常简单。
  滨州境内发现的青铜兵器戈、剑、矛等一般很少装饰纹饰,但流畅的线条、和谐的比例仍然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者单位:滨州市博物馆)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