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张新房:不做高薪总裁回村建黄瓜大棚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张炜通讯员胡德民
  ·编者按·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我们需要高瞻远瞩、带头实干的干部,需要富有眼光、活力、资金、技术的拔尖人才,需要适应政策、积极转变观念的新型农民。为报道乡村振兴战略中典型人物事迹,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本报即日起在《乡村振兴在行动》栏目中增加《人物》子篇。
  在上海知名的化妆品公司,坐在宽敞的总裁办公室里,悠闲地翻看下属送来的报表,下班后去健身房锻炼,每年拿着七八十万元的薪水。
  在由一片盐碱地开发出来的种植基地,满面尘土地指挥各种建设,在大棚里钻来钻去查看黄瓜长势,一天忙活十几个小时,收入还是未知数。
  看似天壤之别的两种场景,在张新房身上如此贴合地融为一体。这个满面黝黑、身材健硕的青年,在外面闯荡16年之后,辞去待遇优厚的总裁职位,带着260万元积蓄和一颗创业雄心,回到了家乡——滨城区三河湖镇杜家庄村。
  对农业情有独钟,随时留心学习
  杜家庄村,是个有着一千多人口的大村,村民一直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生于1981年的张新房,从小就跟随父母干农活,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
  2000年,张新房应征入伍,成为一名海军战士。八年间,他随军舰去过十几个国家,其中就有以色列。
  “以色列的农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新房说,“他们的基础设施按照最高标准建设,种植模式、管理方式也都十分先进,相比而言,国内的农业设施因陋就简,能用就行,种植模式也是常年不变。”在部队的第六年,张新房被安排到一个种植园工作,这让他有了充足的时间学习蔬菜种植。
  2008年,张新房从部队转业,应聘到青岛海信集团干文书,一年后,他就担任昌乐办事处总经理。2012年,应一个熟人的邀请,张新房来到上海的一家化妆品公司。
  放弃80万元年薪,追寻“农业梦”
  在这家化妆品公司,张新房先是负责市场开拓,第一年他就拓展了6个省,为公司增加了4000多万元的营业额,第二年他担任公司总裁。
  说起当总裁的收入,张新房并未隐瞒。“我的固定年薪是45万元,加上5%的提成收入,每年总收入80万元左右。”虽然工作轻松、待遇优厚,但张新房仍放不下心中的“农业梦”。
  “化妆品牌子太多,市场很乱,除非是很知名的大品牌,不然很难有大的发展。”张新房说,“相比之下,农业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2016年,张新房向那位熟人提出了辞职,熟人再三挽留,也没能留下他。张新房离开之前,每天花十五六个小时,带着一个接班人“飞来飞去”,跟客户搞对接,持续了三个月,直到他完全胜任总裁一职。
  天时地利人和,万事开头“易”
  回到老家,张新房看到,村民的种植模式跟他当初离开时没啥两样。对此,他的心情很沉重,他形容说,就像《弯弯的月亮》唱的一样:“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从那时起,我心里就憋着一股劲,要为家乡作点贡献,让村民增加收入。”张新房说。
  在考察了二三十个农业项目之后,张新房决定聘用寿光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按照寿光的最高标准建设大棚,种植黄瓜。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对于张新房,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非常顺利。首先是三河湖镇对张新房的回归非常欢迎,积极协调杜家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基地所需土地的流转。其次,对于土地流转这种形式,村民的认可度很高,非常配合。再次,除了自己手头有260万元的资金,张新房还引来了两个合伙人一起投资。
  2016年5月,张新房成立了玖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5月,开始建设种植基地。
  坚持最高标准,追求最高质量
  “一期工程占地142亩,建了17个蔬菜大棚。”张新房说。一期共投资560万元,这里面有张新房的260万元,还有两名合伙人投入的300万元。
  这17个大棚,全部按寿光的最高标准建设,也就是第八代大棚技术,设计寿命是20年。不光建设标准高,里面的设备也先进,包括水肥一体系统、智能放风机、电动喷雾器、卷膜机系统、旋耕机等。
  对于种植,张新房也追求最高质量。一期工程的地全都是盐碱地,张新房指挥工人,把上面的30公分土清理掉,再用生物菌发酵技术,把下面的生土改良。
  “我们从寿光引进了‘强雌’黄瓜。”张新房说,“这个品种抗盐碱、好管理、口感好。”种植过程中,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应用防虫网、粘虫板防虫。
  寿光现代农业服务中心选派优秀技术员常驻园区,手把手教菜农种黄瓜,中心蔬菜专家、高级农艺师定期到园区培训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黄瓜去年10月份种植,11月成熟,张新房为它注册了“玖辰农业”商标,也通过了无公害认证。上市以来,“玖辰”黄瓜保持了良好的销售势头,每斤比普通黄瓜高出2—3角。
  “公司+合作社+农户”,利润与村民分成
  在种植基地的一个大棚里,记者看见一个壮实的中年人正在忙活。他叫杨中华,今年38岁,是杜家庄村村委会副主任。
  “我承包了两个大棚,”杨中华说,“我对象和我的两个雇工,就能忙过来。”今年2月,杨中华已经分了一次红,一个棚一万元,他家分到了两万元。而之前,他忙活着30亩地,加上拉砖等,年收入也就三四万元。
  “经营好了,一个棚一年收入6万多元没问题。”张新房说,“这是种粮食没法比的,甚至比一般的打工收入都高。”
  成立公司伊始,张新房就确定了“BLO”模式,即“建设--租赁--运营”,由玖辰公司投资建设大棚,农户租赁,技术、销售、种苗、农资等物品由公司承担,农户负责管理和种植。
  玖辰公司带动农户承包股东方,共同成立蔬菜种植农村合作社,对于利益分配,投资方占30%,农村合作社占30%、农户承包方40%。也就是说,谁的棚管理到位,黄瓜产量高、质量好,谁的收入就高。
  当初,一发动承包,杜家庄村就有50多户报名,张新房从中选择了17户,“都是家庭困难或者残疾人”。截至目前,这17户最少的也已经收入2万多元。
  “我的目标是把合作社发展到60户,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增加收入。”张新房说。
  不止是种植户增加收入,相关的施工队伍也受益不少。已经建成的17个棚,还有在建的两个保温式大拱棚,由杜家庄村47人的施工队伍建设。
  “建棚过程,由寿光的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张新房介绍,“每名工人每月收入5000多元,比原来翻了两三番。”不仅如此,他们学会了这项技能,以后还可以去别的地方建设大棚。
  这47名工人中,有不少原来在外地打工,正是张新房的种植基地的“磁场效应”,把他们吸引了过来。
  “粗略估计,通过土地流转、大棚建设、承包大棚,村民至少增加了100多万元的收入。”从回来建基地,已经瘦了15斤的张新房,脸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先把黄瓜种好,再发展休闲农业
  问起当初为什么选择黄瓜这样比较“普通”的蔬菜,张新房的回答是“好种植、销量大”,这也是他看了20多本蔬菜种植专业书得出的结论。他的目标,是先把黄瓜种植做大做强,打造三河湖优质黄瓜基地,再发展休闲农业。
  张新房介绍,黄瓜根据长度、外观、口感,可分成一二三类,价格也是由高到低。目前,他的一二类黄瓜销往东营的中型超市和单位食堂,三类黄瓜销往滨州的蔬菜批发市场。
  为何如此?“因为一二类的黄瓜价格高,滨州市场不接受。而在东营客户那里,根本不接受三类黄瓜。”张新房说。
  对于长远规划,张新房设计了三期工程。二期占地400亩,也全部种植黄瓜;三期占地350亩,种植水果,发展休闲农业。
  今年3月份,玖辰公司与中科院成功“联姻”,在三个项目上开展合作:土地改良提升项目,对耕种土地保有成分进行分析并改良,突出区域土壤成分优势,研发适宜果蔬新品种;提高品质需求项目,进一步提高果蔬生产规模、质量;打造高效农业项目,通过推广大棚农产品种植技术,逐步提高农业用地的生产效益,不断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5月23日,齐鲁证券将在种植基地举办授牌仪式。”采访最后,张新房不紧不慢地说,“玖辰公司届时将正式上市。”
  随后,经过核实,玖辰公司将是全市第一家在齐鲁证券上市的农业企业。借着这个机遇,脚踏家乡坚实的土地,张新房把梦想变得翠绿和生机勃勃。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