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小飞乐”(飞乐音响)股票横空出世。(图片来源网络) 大海潮涨,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恰似一支雄浑豪放的歌,声贯云天。改革开放以来,滨州这片土地上也曾上演了一幕幕静悄悄却又影响深远的股市潮涨风云。
改革春天吹来,“包”字下乡、入户、进城、去工厂,势如破竹,然而“股票”“股改”却遭遇“倒春寒”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天来了。“包”字下乡、入户、进城、去工厂,势如破竹,其它相关改革亦相继展开。然而,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股票”这一新鲜事物,以及由它带起的“股改”(即企业股份制改革)却遭遇了“倒春寒”。
那时,笔者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部门任职,是“股改”的一员“操盘手”。当“股改”的揭幕战打响后,我们却一再遇冷。“股改”于1988年起步,到1991年,试种了九粒“股改”种子,“怀胎三年”,尚未抽芽就“憋窝死”了;1992年,借吹来的南风,我们又助产催生了21家“股改”企业,两年后除一家勉强存活下来,其余均偃旗息“股”(鼓),打了“退堂股(鼓)”。
1996年7月2日9时25分,上海证券交易大厅里开盘锣一声响,“鲁北化工”历经三年风雨,终于上市挂牌交易了。这匹“黑马”杀出后,滨州这片土地终于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许多兄弟地市以及一些省直部门都为之一惊。
按常理,有了这匹“黑马”领跑,应该带起一轮“股改”和股票上市的浪潮,把整个“股事”“股势”唤醒、激活。现实却并非如此,我们曾经很乐观地借这匹“黑马”为话题,编发“股改”操作指南、办培训班、登党校讲台,四处游说,而结果却是在笑盈盈、热乎乎的气氛中被婉拒而归。
不仅如此,发行股票的外地上市公司,到滨州委托银行在大街上扯着横幅、支着摊子公开发售原始股,一元钱一股,路人稀稀,驻足者寥寥,掏钱者没几个。茶余饭后,街头巷尾,都拿着这事当笑话说:“就那么一张纸片,驴打滚儿,发大财?谁信呢?”“他们光咋呼,自个儿咋不买?”
我们这里七八成企业门口还挂着带“厂”字牌子时,浙南苏南八九成企业则成了“股”字号公司
面对这一沉寂和冷清的局面,我们苦苦思索。
1602年建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行股票的公司,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轮船招商局发行股票,在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上市交易,我国第一张股票上市至今也已百余年。
1984年,上海飞乐电声总厂在下设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放了惊天动地的一炮,一支俗称“小飞乐”(飞乐音响)的股票横空出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第一支股票。
那年,笔者随团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浙南、苏南考察学习,所到之处,暖风拂面,春意盎然。我们这里七八成企业门口还挂着带“厂”字的牌子时,那儿八九成的企业则成了“股”字号公司,“股合制”“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匾牌举目皆是;我们这里还是依赖银行贷款办企业、谋事业、搞建设的时候,那儿的股权转让、发行股票、到股市融资等已驾轻就熟,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推动经济大发展。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江阴,当时就有五家上市公司,股票发行额度均相当于“鲁北化工”的规模,形成资本洼地,精明而巧妙地运用社会资本,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想到这些,我们心里翻上滚下,不由暗自发问:眼下,我们这片土地正嗷嗷待哺,急需输入大量资本,“股事”怎么就沉寂无声了呢?
“股事”回暖,操盘手们开始感到分身无术、招架吃力
正当我们对这片土地上的“股事”“股势”读不懂、看不透而困惑的时候,有关“股改”的信息隐约传来,企业工商登记的花名册里,“股”字号企业悄然多了起来;县市体改部门报告,“股事”回暖,操盘手们已开始感到分身无术、招架吃力。
一天,早饭后上班,笔者刚一开门,地直一家企业集团的同志便跟了进来,述说了他们“跑上市”的惊人消息。他说,他们几乎与“鲁北化工”同步,早就开始动作了,过程可谓九曲十八弯,磕磕绊绊,起起落落,很不顺畅,现在总算有了眉目,已与北京等地的几家知名企业初步达成了意向,有望年内作为滨州第二支股票在沪市挂牌。他说一字一句、慢条斯理地说,笔者却听着怦怦心跳。
那时,省内有个“产权市场”,是股票(权)转让的“地方粮票”。此市场运行一段时间后,国家严令关闭。各市地授权从事改革的职能部门即将展开清理时,一家村办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几次叩门而入,一再要求进入此市场挂牌,通过股权转让,向社会募集资本金……他那种迫切感,似乎向我们传达着什么,回答着什么,令笔者感动不已。
记得当年初春那场雪,从后半夜就纷纷扬扬地飘落,清晨还没有停歇的意思。笔者下楼,正待用扫帚从雪中扫出条路来,一辆轿车迎面驶来。从车上下来一男一女,原来是一家企业的老相识,不由分说,就把笔者架到了车上,连喇叭也没鸣一声,一溜烟儿朝省城开去。
路上,我们边走边聊。他们的企业原是搞“股改”又打了“退堂股(鼓)”的厂子。后来,企业与外商洽谈生意时,无意间透露了“退股”的事,遭到外商的白眼,挖苦他们是比天还大的傻瓜,险些砸了刚谈好的生意。
遭此奚落,他们顿时醒过神来,借力外商提供的人脉关系和公关策略,重操“股事”,直接找券商入企策划,搞“股改”,跑上市,已运作了两三个春秋。当天请笔者出面,去省城走一趟,就是想“加加温”,让上市的路程更短些、节奏更快些。
呼呼隆隆不如不吱声,滨州给人的感觉除了吃惊,还是吃惊
转眼间,滨州这片土地上“股势”涌荡——证券交易所落户开张,红绿数字闪烁的屏幕前,股客满座;“股”字号的企业冠名,年年加增,五彩缤纷,股花满园;15支股票分别登陆沪市、深市、港市,形成独有滨州板块;当年对“股事”看似默然和冷淡的企业,皆成了上市公司;上市股票中,近五成是境外股,成了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
博弈几个春秋,滨州在全省地级市中,境外股票上市融资额名列榜首;一个县在全省县域上市公司和股票融资额中位居第一;一个村的上市公司和股票融资额在全国村庄中独占鳌头。
一次,笔者去省城,偶遇一位外地市同行,扯起当年“跑股票”的话题。他赞叹道:呼呼隆隆,不如不吱声,你们那个地方,给人的感觉除了吃惊,还是吃惊!
是啊,于无声处听惊雷。在这历史转折时期,在这改革的大潮里,笔者亲历了滨州这片土地上股市静悄悄地涨潮。
(本文写于2014年12月,有删减,作者系滨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退休干部,原滨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