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家的方向
    每周定期到代养机构对滞留人员进行回访,并做好影像和文字记录。

    “寒冬送温暖”期间,大风雪天是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最忧心、最忙碌的日子。

    邀请滨州学院外地籍贯学生帮助流浪人员寻家。

    王秀俊离家出走13年,找到母亲的儿子在她怀中哭泣。

    借助微信平台帮德州乐陵市流浪人员左小亮找到家人。

    “互联网+”让寻亲工作实现精准、高效。

    市救助管理站护送流浪人员刘宏伟回沈阳。

    市救助管理站与民警在零下24度气温下劝说一位“常驻”流浪人员接受救助。

    受助人员周传珍回到婆家,一家团圆,增添了一丝喜气。

    巡街为街头流浪人员送去温暖。

    将流浪在外5年的吴根送回河南平顶山老家,临行时吴根与工作人员刘飞鹏热情告别。

    农历大年初七,市救助管理站奔波数十公里将流浪人员王建明送回家。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张猛猛 通讯员 刘飞鹏 王茜茜
  刘宏伟坐在火车站候车大厅的长椅上,低着头沉默不语,静静等待着即将开始的6个小时的回家之旅。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刘瑛坐在旁边,和他说着话。
  “回家高兴吗?”“嗯。”
  “你还记得你闺女叫啥名吗?”“刘桃。”
  “不叫刘珊珊啊?”“小名叫桃子。”
  “你知道吗,你出门的时候姑娘十来岁,现在都嫁人了,你都当姥爷了!”
  这是2016年1月14日,市救助管理站护送离家出走后在外流浪10年的刘宏伟回辽宁省沈阳市途中发生的对话。对于久未回去的家乡,刘宏伟并没有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怀有怎样的感情,但他一路紧盯窗外的举动无疑表明了心迹。
  2015年12月11日,刘宏伟被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经过一个多月的休养,在一次回访时,刘宏伟偶然写下“十家子镇那木土村”几个字。工作人员经过反复查找、联系,确认了他的身份:他本名叫刘宏伟,家住辽宁省阜新市十家子镇那木土村。此时,刘宏伟已离家10年,年过七旬的父母一直盼他回家。
  当工作人员和刘宏伟到达沈阳北站时,刘宏伟的父亲和弟弟早已等待多时。刘宏伟看到亲人后,表现得特别兴奋,一直喊着“爸爸”、“红星”。兄弟俩揽着肩膀又笑又叫,而父亲刘福学在一旁老泪纵横。
  救助,意味着常人眼里的苦累脏臭,意味着寒冬送暖的顶风冒雪,意味着救助对象的猜疑打骂,意味着万里送人还乡的劳苦奔波。可是对于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而言,却意味着为流浪人员提供一顿热饭、一床棉被、一份团圆,意味着他们与受助人员一路相伴,驶向家的方向。
  2016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六,我市迎来大风雪。当晚,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顶寒风、踩积雪开始了夜巡行动。此次巡查中,他们再次遇到了曾救助过的流浪人员王建明,当时王建明的裤子掉了,身边还有一小堆垃圾,身上散发着异味,工作人员帮其穿好裤子,还给他买了食物,之后驾车奔波数十公里将其送回位于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西圈王村的家。
  而在返回市区的路上,救助站工作人员又发现了一名流浪人员,并将其送往医院。
  夜巡工作结束时,已是晚上23点。接连救助了两名流浪人员,所有工作人员在疲惫之余满是成就感。用他们的话说,夜巡时发现流浪人员的时候很多,但没有发现情况的时候更多,“只有巡了,看了,确认了,才会心安”。
  2013年12月22日,吴根被民警发现并送到市救助管理站。因与人交流困难,市救助站遂将他送到代养机构。经过3年多的不断治疗和回访,工作人员慢慢得知他叫“根”,闺女叫“延芳”。后来,“根”说自己叫吴根,救助站立即查询信息,发现河南省有线索。经确认,终于找到了吴根的闺女。
  2016年5月12日,工作人员护送吴根回河南。开往河南平顶山的列车一直前行,沿途的灯光闪烁璀璨,似乎能看到那一家一户的团聚温馨。吴根一路上很安静,在卧铺上平静地躺着。凌晨2点多,吴根起床去上厕所,刘飞鹏听到动静后,下床陪同。5月13日早上,一行人终于到达平顶山市救助站,吴根的女儿和妹妹早已等候在那里。见到吴根,俩人抱着他痛哭,这些年的担心和煎熬都化作了泪水。这时,吴根的女儿吴延芳举着锦旗,脸上挂着泪珠,向着工作人员跪了下来,工作人员赶紧搀扶她起来。
  救助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人流浪在外,另一头牵动的是一个家庭的心。不仅工作人员在找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家人其实也在焦急寻找。
  因此,“互联网+”寻亲、社会化寻亲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为各项工作创新突破提供了平台。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依靠“互联网+寻亲”精准发力,通过微信、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新媒体手段,发布寻人信息,宣传救助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庞大的用户优势和精准的地域推送,极大提升了寻亲的成功率和精准性。精神残疾、智力残疾以及老、幼、聋哑等受助人员,无法准确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那么可以反过头来通过其家庭成员接收寻亲信息来完成信息的反馈。其中,“互联网+寻亲”就起到突破地域限制,实时更新,互联互通的效果,便于寻亲家庭查找走失的家人,帮助滞留受助人员早日回归家庭。
  无名氏86——朱世琼,她说的方言让人难以听懂,但是被问到是否想回家时,她说,“想”!在接触的流浪乞讨人员中,有不少是外地人,方言土语可能一句也听不懂,朱世琼就是这样的例子。对此,市救助管理站一方面联系在滨外地籍学生帮助回访,另一方面联系当地的志愿者联合寻亲。工作人员录下朱世琼的视频音频,发到各自的朋友圈、寻亲微信群和宝贝回家网等平台,寻求网友的帮助。这条寻亲信息,迅速在媒体和网络传播发酵,经过半年时间,几经周折,最终确定了无名氏86号的身份。
  之后,历时6天时间,工作人员将朱世琼护送回四川凉山,这不仅是一段距离2000多公里的路程,还是一段跨越21年的时间之旅。旅途的终点有人苦苦等待,其中有朱世琼的兄弟姐妹、丈夫,还有此前她在路边捡拾,如今已长大成人支撑整个家的养子、养女。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