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来,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当仁不让的“热词”。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后,其中的三个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引发了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崔峦教授在解析中,把语文的学科素养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人格雏形的培养,这是做人的基础和根本;二是培养听、说、读、写、书能力,这是语文的基础;三是提升阅读素养,激活孩子阅读的兴趣,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特别是读整本书的习惯;四是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五是积淀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作为语文老师,站在语文课程与核心素养之间,要思考: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该如何把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程,把核心素养渗透到语文课堂?实践告诉我,基于“大量阅读”下的语文主题学习,就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很有效的载体。
整体解读单元教材,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我的做法是“三看一对”贯通单元学习要点,找出一条明线或暗线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一看单元导读、课文导语、语文园地,二看泡泡语、插图,三看思考练习(助学系统);“一对”即对照课程标准,验证、调整单元要点,并不断践行与落实(①对照点:看其是否真正聚焦“核心素养”培养;②对照点:学到什么程度适合,需要对照课程标准弄清楚;③对照点:教学关键点的把握,需要对照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来实施)。
比如,我在和孩子们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自然景观”这一单元时,首先通过通读教材确定了“一边读,一边想画面”的读书方法学习作为这个单元的语用训练点;然后,再把这一目标分步落实到后面的课时教学目标中,精读课文学习落实“一课一得”,略读课文和丛书文章落实“迁移实践”,真正体现语文的“学以致用为本”。
构建“以学为本”的幸福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就学习方式而言,面对重组、整合后的学习内容,更应强调学生通过质疑发现问题,然后在小组内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根据我校“幸福课堂”备课要求,我利用语文主题“1+X”课型,构建起了“三段三学·以学定教”的语文幸福课堂模式。它落实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体现的是“预学、共学、延学”的动态三环节。
预学——贯彻“做中学”的理念。课前或课始,让学生利用教师设计预学单或微课小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带着准备和疑问走进课堂,让学习更有目的性,使老师的指导也更有针对性。
共学——引领老师以课堂核心问题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持续提高。低年级侧重师生和生生倾听关系的培养和建构,合作学习以同桌为伴;到了中高年级,则慢慢过渡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延学——学生带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终或课后继续思考,鼓励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常态课上,课文学习从学生的“学”入手。根据孩子们课前的预学情况,课堂上我会组织学生先利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精读课文。然后,根据“一课一得”的那个“点”,拓展阅读一篇或一个片段进行迁移训练。如果是“人文”目标较强的课文,拓展阅读的篇目则为语文丛书中相应的“一组”(5篇左右)。比如,教学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时,经过研讨,我的课堂落脚点就是:先让学生利用提示语,抓住人物语气,小组合作反复练习分角色朗读;读后再通过“陶罐和铁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想对他们说点儿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交流感悟;交流之后,紧接着拓展阅读和这篇文章寓意相符的一组文章,最后进行交流分享。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寓意就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学会了全面地看问题、想问题。
通过乐学评价,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遵循“评价即课程”的理念,从2016年9月开始,我和几位语文老师以学生学习评价为突破口,利用《乐学评价手册》助力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评价。
乐学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整合性与多元性,它是基于语文(国家必修),传统文化、晨诵、阅读(校本必修),经典诵读(校本选修)等课程整合于一体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式,教师、学生、学习小组、家长共同参与其中;递进性与操作性,它分低、中、高三侧,评价细则依据课标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来设定,看细则就知道怎么评、谁来评;积累性和激励性,每节课的评价实现每单元的评价,每单元的评价汇总出每学期的评价,每个阶段的评价都有明确的奖励措施。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与评价,我深深感受到班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语文素养水平得到了比较全面的评价、认定与提升。就老师而言,也实现了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反过来“检验”课堂内容的目标,为核心素养是否真正落地找到了评测依据。
(作者为滨城区梁才八小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