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滨州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
市史志办年鉴科科长 侯玉杰
  编者按:
  6月8日,滨州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座谈会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纸坊·黄河古村召开。座谈会上,市史志办年鉴科科长候玉杰、滨城区文化馆研究馆员段剑秋、滨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新、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卡等专家,分别从历史、民俗、旅游等角度,对滨州如何挖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专业分析。
  座谈会后,本报记者对相关专家的发言进行了整理,并形成文字。即日起,《滨州日报》陆续进行刊发,以飨读者。
  当前,滨州旅游资源的挖掘还不够,需要我们努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我们滨州不缺山不缺水,更不缺人。南有邹平山区,北有渤海湾,中间黄河穿过。总的看来,我市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在全国来说都有特色,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黄河滨州段是周恩来总理骨灰撒放地,这有独特性,可以跟杨柳雪红色文化资源发掘结合起来。周总理最后一把骨灰撒在滨州,这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上世纪70年代,杨柳雪利用黄河水压碱取得粮棉双高产,被周总理评价为棉区的一面红旗。惠民县清河镇黄河渡口,陈毅、粟裕率军在此渡河,是解放战争时期浓墨重彩的一笔。1947年8月,陈毅、粟裕率军从高青过黄河来到惠民县。在惠民县何坊一带,针对当时的战争形势和任务,陈毅语壮言豪:“今日,我携万民过河,不久,我军便饮马长江……”
  除此之外,白龙湾传说、秃尾巴老李等民间传说流传至今,可能是祭黄的好素材。曲阜祭孔、陕西祭黄帝,我们也可以考虑祭黄。
  另外,文化和旅游融合,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旅游项目最终要靠文化来吸引人。但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员勤勤恳恳地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规划,首先要做好基础研究。
  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研究滨州黄河旅游的整体规划、定位。就黄河入海品牌来说,我们难以跟东营的“黄河入海的地方”相比,它的品牌主题非常鲜明,也难以同济南等地在人文历史方面的厚度相比,这些都要求我们得实事求是地做出一个合理定位。
  整理:记者/刘清春 张丹
  通讯员/李斌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