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环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裴庆力通讯员袁东刘士清
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考核中,我市被评为良好,排名第12位;我市全面落实“河长制”,公布河长6140名,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在国家“水十条”考核中,为全省增加0.72分;十年林水会战,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6%……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推动了全市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作为工业大市,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市在取缔关停污染严重、整治无望企业,倒逼企业强化治污的同时,引导企业向高端发展,提升竞争力。2017年,按照“先停后治、分类治理”的原则,完成了1914家“散乱污”企业清理整顿,深入开展了“回头看”行动,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和异地迁建。关停电解铝产能269.2万吨,比应关停任务多完成1.2万吨,同时关停落后燃煤机组73.5万千瓦,完成压减粗钢产能183万吨的任务。在关停的同时,我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有关企业加强管理和市场开拓,提升产品档次、品质,主营业务收入不降反增,反而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铝产业为例,全市涉铝产业201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45.6亿元,同比增长20%。一批大型龙头骨干铝产业企业逐步以生产汽车轮毂、变速箱壳体、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铝材等高端产品为主。许多中小铝产业企业则开发了“以铝代木”为导向的全铝家居产品,实现了铝产业链的延伸。
空气质量的好坏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空气质量的改善市民也最能切身体会到。作为京津冀“2+26”城市,我市坚决打好大气环境突出问题攻坚战,采取了更强的措施,全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去年共淘汰燃煤小锅炉3205台,对138台燃煤机组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对所有建筑工地实现“六个百分之百”;强化对重型柴油车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全市加油站已全部供应符合质量标准的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加快清洁取暖改造,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全年完成煤改气(电)7.5万户;采暖季对6大重点行业、224家企业实施错峰生产。
在水流域环境治理方面,我市认真落实“河长制”,积极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并取得明显进展。全市共公布河湖498条、河长6140名,设立河长公示牌2745块、落实河管员2749名。全市综合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116个,完成纳污坑塘综合整治36个,依法关闭搬迁禁养区内规模畜禽养殖场(户)710家,完成率100%,在国家“水十条”考核中,为全省增加0.72分。2017年,我市6个国控断面全部实现消除劣五类水体,其中有3个断面实现水质提升。国控断面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均值分别为24.5mg/L和0.87mg/L,较2016年分别改善5.2%和28.1%,实现了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省控及以上断面2017年度主要污染物COD平均浓度较2013年度改善15.4%;氨氮平均浓度较2013年度改善43.4%。
改善环境,离不开强有力的环境执法。我市切实强化环保监管,按行业分步骤认真完成了12个重点行业213家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全市依法征收排污费3.88亿元。加大对环境违法企业的打击力度,2017年以来,共立案处罚1974家,罚款9659.14万元,处理环境信访3387起,环保、公安部门联合办案120起,行政拘留105人,刑事拘留34人。
自2008年开始,我市还开展了包括造林绿化、水利、现代农业和骨干路域综合治理等多项工程的林水会战,有力改善了滨州生态环境和现代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截至2017年底,完成合格造林156.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219万亩,建设绿色通道2476公里,全市林木覆盖率增长9.2%,达到26%。随着林水会战不断提档升级,滨州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农村脏、乱、差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全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63%,居全省第三位。
虽然我市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当前全市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保工作面临的压力和责任仍然很大。今后,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市迅速行动,着手制订全市“1+1+10”污染防治攻坚战方案。“1”,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1”,即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10”,即打赢蓝天保卫战等10场标志性战役。此外,我市还将坚定不移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切实做好全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