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贴近群众理论需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王风民

  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如何学习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所掌握、所理解、所认同、所信仰,并以之指导实践,是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一项神圣使命。
  强化群众视角,解决好真懂的问题
  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回到群众、回到实践,才能成为人们的价值向导和行动遵循。
  一要注重理论普及语言的通俗化。理论能不能被群众接受、认同,很重要的是使用民族的语言、大众的语言、简化的语言。《宣言》语言极具特色,如从开头“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到结尾“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我们党的领导人都是运用群众语言的典范。如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的“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胡锦涛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习近平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等既精练、简明,又包含着深奥的哲理,易于为群众所理解和把握。要注重党的创新理论内容的转化,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且鲜活的语言,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让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
  二要注重理论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推进理论大众化,必须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运用生动的形式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善于运用群众喜爱的接受形式阐释理论观点,运用生动事实、典型案例讲清道理。中宣部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坚持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讲情况与讲知识相结合,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统一,受到群众欢迎。要注重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心理、兴趣爱好、接受习惯,把理论教育与广大群众的关注点、兴趣点结合起来,注意分层次针对不同对象展开。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文化阵地,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充分调动群众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博兴县结合基层实际编创吕剧“数板”《启航》,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吕剧之乡的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党的创新理论。
  三是注重理论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任何思想理论的广泛传播,都离不开一定的大众文化载体。当今社会,现代通讯手段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人类交往方式,互联网、手机等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舆论场,思想观点的争论、争吵、争辩将会长期存在并日趋激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必须在运用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同时,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教育阵地,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
  坚持群众观点,解决好真信的问题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只有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有坚实基础。
  一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毛泽东思想”固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这个“结晶”却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智慧。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的历史,真正破解难题、闯过难关、推进事业发展的,还是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老师。在理论普及工作中,必须着力说清楚这个理论源自人民大众,使大众更愿意接受、更容易接受这个理论。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其学习、掌握、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在于表现形式的通俗化,更重要的在于政治立场和思想感情的大众化。毛泽东曾指出,“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要和“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依靠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力量和逻辑力量,也需要发挥理论工作者的感情感染作用。只有把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理论符合大众要求,感情贴近大众,才能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到基层一线,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找准理论宣传与群众需求的契合点,找准理论服务人民的着力点,在服务群众中取得群众信赖,更好地实现理论的价值。
  三要在内容上服务群众。任何理论,如果内容与大众无关,那么就不可能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赖,最根本的就在于“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经过长期努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重点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切实转化为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让人民群众在自身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中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
  立足群众实践,解决好真用的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要通过理论武装,引导人们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要紧密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回答好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怎么看分配不公、怎么看腐败现象等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人们善于用全面、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区别主流与支流,避免片面性、简单化,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给人解决问题的思路,给人推动实践的力量。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不仅需要群众继续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更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增强改革发展远见。要结合“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群众通过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破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在消除观念羁绊中冲破体制羁绊,在开拓思维空间中打开发展空间,在改革创新中确立发展新思路,直面挑战、破解难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推动经济文化强县建设。
  三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工作。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新的实践、新的创造,许多好点子、好办法来自基层一线。安徽小岗村群众的“承包制”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吉林省梨树县群众的“海选”开启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征程。要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勇于开拓、积极创造的典型做法,进一步丰富理论成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理论能创新创业,能增收致富、能解决问题,从而更自觉地学习理论、运用理论。
  (作者为博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