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通讯员李永祥尹燕勇
6月28日,坐在家里卧室床上的王景林老人,招呼看望他的市接待办机关党支部的干部。尽管固定在老人面部的呼吸机将他的表情遮挡住,但所有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老人心底的喜悦。
他用力地与大家握手,无法开口说话的他,用枯槁的手颤巍巍地写字,每写一个字都需要大口呼吸,来让情绪缓和平复,仿佛用尽浑身气力。
“全家跟党走。6月28日,王景林。”寥寥数字,歪斜扭曲,却浓缩着一个有着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最深沉的热爱;凝结着一位老人对子女最厚重的嘱托。
工作几十年,“身先士卒”成了他的标签,不给单位添麻烦
他的老伴,他的子女,他曾经的同事、下属,都说他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共产党员。翻看王景林老人的简历,也确实谈不上轰轰烈烈。
1955年,18岁的王景林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1959年任西藏军区装甲车二连排长,3年后赴兰州军区,先后担任19军坦克连连长和19军坦克团作训参谋;1975年离开部队,任惠民地区水产公司汽车队队长。从1980年开始,连续17年任职滨州地区行署小车修理所书记,直到1998年退休,跟车打了半辈子的交道。
1959年,王景林在部队入党,算下来,马上就要有60年的党龄了。工作几十年,“身先士卒”成了他的标签。“在小车修理所干书记那些年,他没事儿就盯在车间,没领导架子,工作作风也正派,那么多年从来没要过补助,也从没私自动用过一次公家车,还总惦记着给同志们办实事。大家对王书记的评价都很高。”王景林当年的同事、小车修理所车间主任孙玉兴老人说。尽管是书记,但王景林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一线修车工人,他曾对子女说,要“多为单位作贡献,少给单位添麻烦”。
任劳任怨、不偷奸耍滑、不占公家便宜,是王景林留给子女最伟岸的印记
违背原则的事儿绝对不干。这是王景林的坚持,也是对家人的要求。他曾对家人说:“我是共产党员,不能犯错误,党的东西一分也不占。”
王景林任职行署小车修理所党支部书记的第二年,所里需要一名电工。王景林的长子王学东,恰好就在第二棉纺织厂干电工。“我当时也确实想进机关,可父亲拦住了。他说,‘你分配在哪儿就在哪儿干,干好了在哪儿都发光,别来我跟前儿,我不给自家人开后门。’”王学东告诉记者。当年他眼中的父亲,既倔强又不通情理。
几十年过来,王景林的家人没跟着他“沾光”,然而,任劳任怨、不偷奸耍滑、不占公家便宜,成为王景林留给子女们最伟岸的印记。“他很平凡,但值得我们敬佩。”王景林的子女们说,“父亲写‘全家跟党走’,就是对我们全家的一种要求,要求我们即便不是党员,也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做人做事。”
按时交党费、看单据是每月“惯例”,对党的生日念念不忘
王景林对党有一种特殊的忠诚和信仰。他的枕边,还放着最新版的《党章》和一本《红船精神》。2016年,老人还要女儿帮他在网上买了本书——《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老人身体不难受的时候会自己翻看。“只要是单位发的跟党有关的学习材料,他没事就会扒拉着看。”老伴田玉凤说。
王景林对交党费似乎有一种“执念”。在他身体健康的时候,党费一向按时交纳,从不拖欠。2013年,王景林做心脏手术,搭了两根支架,没办法爬楼了。他便让老伴骑着电动三轮车载他到市政大楼,让老伴儿替他交党费,他就坐在三轮车上等。老伴回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检查缴费单子。
两年之后,他下不了楼了。到了每月月初,他就“撵”着老伴去交党费。老伴回家后,依然是必须上交给他缴费单。
又过了两年,老伴也走不动了。市接待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收缴党费。同样,缴费单子王景林还是得亲自过目。
“老人对春节经常不在意,但对七一、八一两个节日有特殊的情结。一个是党的生日,一个是建军节,父亲既是党员,也是军人。”女儿王秋萍说。
就在6月30日早上,王景林还在女儿手心里用手指划写了“七一”两个字。“明天就是七一了,党的生日了。”王秋萍对床上的父亲说。戴着呼吸机的老人点点头,他心里记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