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用好市区公共文化场馆 提升公众参与度
    郭云洲

    杨晓香

    张向军

    王志伟

    滨州市图书馆开馆以来进馆人数屡创新高。(张丹摄影)

    滨州市文化中心,总建筑规模总6.8万平方米。(赵利军摄影)

  播出:滨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首播:7月3日20:00
  重播:7月4日12:00
  7月10日20:00
  7月11日12:00
  本期嘉宾:
  市政协委员、民进滨州市委副秘书长郭云洲
  市政协委员、滨州市第一中学德育主任杨晓香
  市政协委员、滨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滨州市美术馆馆长张向军
  特邀嘉宾、滨州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王志伟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隆卫 通讯员 孙丽娜 张传忠
  有人喜欢泡图书馆,有人喜欢到文化馆参加培训,有人喜欢走进博物馆、非遗展馆领略本地人文历史及民俗文化……进入新时代,市民对公共文化场馆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几年我市相继建成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如何用好这些公共文化场馆,提升公众参与度?本期《委员专注》邀请委员嘉宾建言献策。
  【名词释义】
  公共文化场馆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可能大家都去过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但是具体哪些场馆属于公共文化场馆,很多人并不清楚。特邀嘉宾王志伟说,公共文化场馆也称为公共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条件。2017年3月1日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规定,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
  【我市概况】
  市文化中心总建筑规模达6.8万平方米,已成为市民的“城市文化客厅”
  我市市区公共文化场馆主要集中在黄河12路渤海16路,从美丽的中海风景区向东北而行,穿过奥林匹克体育馆,就是新的文化地标——市文化中心。中心包括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滨州大剧院,四位一体、各具功能,总建筑规模达6.8万平方米。
  其中,市博物馆位于文化中心西侧,部分展厅对外开放,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相继举办各项展览宣教活动100多场次,累计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
  市图书馆位于文化中心北侧,自2015年12月免费开放以来,进馆总人次近130万,注册读者总数已超7万人,文献外借册次达592624次。仅2017年,市图书馆新增读者就达17479人,网络图书馆使用72787次,电子书访问量192017人次,文献流通总册次为突破43万。2018年第一季度,新增读者3031人。
  市文化馆位于文化中心东侧,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常年面向社会开放的场馆有滨州市美术馆、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群星剧场、多功能厅、培训教室、琴房、书画创作室等,年均举办包括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辅导培训、创作研讨、交流调研等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文化活动200多场,参与群众20000余人次,受益群众80000余人。
  市文化中心自2015年底对市民免费开放以来,受到广大市民的热切关注,已成为我市的文化地标和市民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的“城市文化客厅”。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2015年12月,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之后一些涉及文化领域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为我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公共文化事业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抢抓历史机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市文化馆、市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
  市文广新局作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600多场,培训群众文化骨干50万人次,受益群众超过62万人。市文化馆的老年艺术大学,免费为学员开设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绘画、朗诵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受到了老年文艺爱好者的欢迎。市图书馆举办的“全民阅读日”系列活动、市博物馆举办的“考古知识讲座”、市美术馆举办的“全市少儿美术书法大赛”和“美术知识讲座”等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场馆的作用,成为最受市民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
  【建设意义】
  完善城市功能,极大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市政协委员郭云洲认为,公共文化场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实行免费开放是中央财政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问题的一项具体举措。这也是我们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城市形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我市的“三馆一院”、“一馆三中心”建成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
  “公共文化场馆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体现,不仅承担着政府向群众输出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责任,也是群众开展和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杨晓香说,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先进健康的文化更是如此。我市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群众可以自由畅快地在这些场馆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并且能在专业文化工作者的指导下,在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滋养中,不断获取健康文明生活的精神营养。可以说,这一举措打开的不仅是公共文化场馆的大门,更是打开了群众领略艺术魅力的大门。
  “公共文化场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市文化馆为例,每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200多场,针对少年儿童及中老年书法、绘画等爱好者常年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已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这些活动的举办提高了参与人员的文化素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市政协委员张向军说。
  【存在问题】
  规划建设高度集中、经费不足、编制受限、错时开放时间不足等影响了高质量服务的提供
  据了解,我市1万多平方米的市图书馆,仅有十几个正式编制,其他人员均是志愿者,流动性强,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公共文化场馆在免费开放过程中,尚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张向军委员说,经费不足,编制受限,人员短缺,错时开放时间不够等均影响了高质量服务的提供。从单位性质看,我市大部分公共文化场馆是事业单位,由财政拨款,没有社会资本介入,没有竞争淘汰机制。从公共文化场馆专业人员的现状看,受编制所限,存在人员不足,年龄、学历、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活动组织看,大部分处于“政府端菜”的状态,大家做什么群众参与什么,缺乏个性化服务,文化产出、转化能力不强。
  “市区公共文化场馆规划建设高度集中,主要坐落在黄河12路渤海16路与15路之间。一位家住黄河1路渤海3路的市民想到市图书馆借阅,来回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就要接近2个小时。”郭云洲委员说,因为不方便,很多东区市民直接放弃去图书馆的想法。再就是,现行的公共文化场馆经费补助标准是按行政层级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补助标准一刀切,而新建的、规模大、水平高的场馆维护费用必然要高,相同的补助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建公共文化场馆高质量服务的提供,影响了公共文化场馆作用的发挥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公众的参与,再好的硬件投入,如果没有公众参与也没有意义。杨晓香委员认为,开展活动以及提供活动场地并不意味着任务“圆满”,必须主动对接群众需求,扫除服务“盲区”。为提高群众参与度,主管部门和相关场馆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依然存在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不对称问题。如,市图书馆受限于现有条件,运行时间仅限白天,上班族、打工族不能参与其中。有一次,杨晓香委员带领学生去市美术馆参观,身边没有专业老师咨询,没有相关作品介绍,很多作品背后的故事大家并不了解。遗憾的是,后来她才知道,美术馆的墙上贴着一个很大的二维码,扫一扫进入文化馆微信平台,不管美术展还是非遗展,都有详细的菜单。
  【委员嘉宾支招】
  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管理机制,满足市民群众个性化的文化需求须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服务供给体系
  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文化的参与,而公共文化场馆的利用则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文化元素。如何满足市民文化需要,让公共文化场馆更好地发挥职能和作用?
  “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只是完成了固定的投入,运营后的日常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活动经费的支出等都需要财力保证。”郭云洲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政策支持,根据需要在人员编制方面给予保证,鼓励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公益捐赠等,尝试引入社会资本。
  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水平,需要创新管理机制。张向军委员建议,根据专业化建设需求,不断吸收高学历、高水平,既有专业所长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人才。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场馆专业人员补充培养的机制,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岗位竞争机制,创新管理手段,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的群众文化专干队伍。
  张向军还建议,进一步完善服务评价和群众需求反馈机制,相关场馆工作人员要转换角色定位,主动对接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探索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将“政府端菜”变为“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满足市民群众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比如,引入“互联网+”,群众参观展览时,通过APP可以了解场馆的运营状况、活动内容、参与方式,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同步聆听讲解等。更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从细节入手,不断提升场馆管理水平和档次品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场馆功能。
  公共文化场馆承载着整合各方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任。杨晓香建议,文化工作者深入挖掘、打造具有我市特色和代表性的展品,创造性地开展一些能够充分体现我市文化特点、群众又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本土文艺精品,让公共文化场馆成为宣扬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吸引游客、宣传滨州形象的良好载体。
  “市委、市政府对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发展非常重视,主管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王志伟说,近年来,市文广新局一直秉承设施建设与服务内容并重的理念,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解决公共文化场馆人员短缺、编制受限问题,探索实行了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招募文化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用人机制。市文化馆招募文化志愿者,成立了群星爱心艺术团。市图书馆、博物馆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成为为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市图书馆开设数字阅读体验区,海量数字图书资源供市民免费下载。为节省人力,引进图书自助借还机,既提高了效率,又方便了读者。市文化馆、非遗展馆还开设数字文化互动区,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参观体验。市文广新局和“三馆”还定期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上推送活动信息,接受线上报名,节省了市民大量时间。
  今后,市文广新局还将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为群众提供数字化、菜单式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积极推行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到2020年基本普及总分馆制建设,到2018年实现30%的乡镇(包括社区街道)建成市级场馆分馆。市级馆、县级馆的优质文化资源,定期输送到基层,让最基层的老百姓能够就近享受到与市区同等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化服务的精准化对接。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