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市优抚医院多管齐下帮助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摆脱身心创痛,打造“爱”的家园
共接收患者106名帮助其中30余人顺利回家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葛肇敏通讯员张倩倩
  几乎每一年,滨州市救助管理站都会救助近千人次流浪乞讨人员。在这些人中,有家可归、精神正常的人并不是安置工作的难点,难的是安置那些没有名字、没有来处、不知去处的精神障碍患者。对于他们,通常而言,市救助管理站是其被救助后的第一个落脚点,而市优抚医院则是他们无家、寻家过程中临时的温暖港湾。
  据介绍,从2017年3月28日接手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工作,到2017年3月29日第一批被救治人员入住,市优抚医院仅用了24小时,便为首批20名流浪乞讨精神疾病患者打造了一个遮风挡雨、温馨舒适的“家”。
  抽调骨干医护人员,制订专门治疗方案,多管齐下帮助患者摆脱身心创痛
  救助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首先要治愈他们身心的创痛,这也是帮助他们早日回家的关键。
  据了解,市优抚医院救治的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大多长期流浪在外,除了患有精神疾病或智力残疾外,还身患多种躯体疾病。针对此类情况,市优抚医院专门抽调骨干医护人员,制订了“药物治疗+心理辅导+工娱疗”及“一问二听三观察”的系统化治理方案,从细节入手查找症结点,确保“多管齐下”对症下药。
  早上八点,查房诊疗;九点,护士喂药;九点半,开展唱歌、跳操、棋牌等活动。下午三点,进行心理疏导;四点,到工娱疗室观看影片,做手工、读书看报。晚上七点,参加安全常识宣教……课程表式的安排,让每一位受助者的住院生活充实而丰富,身体上的创痛慢慢缓解,心灵上的创伤也渐渐被抚平。
  治疗期间,原先许多沉默的受助者会突然开口说话;害怕见人的受助者也能勇敢地融入集体;抗拒交流的受助者开始倾诉……一个个神奇的变化,每天都在救助病房里发生。
  用真情换真心,不嫌脏不嫌累悉心照顾,帮助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开启新生活
  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多年流浪,刚入院时,大多蓬头垢面、浑身异味,甚至一下子难以分辨出性别。他们大多身患恶疾,有的伤口感染、化脓,甚至坏死、生蛆;有的生活无法自理,在走廊、病床、衣被上随意大小便;有的性情暴烈、不配合治疗,经常打砸医护人员;还有的整晚哭闹,需要护士整夜陪护才肯入睡。
  面对这些“无理取闹”却又急需帮助的弱势群体,市优抚医院护理人员忍住委屈和泪水,努力用真情换真心——
  受助者“老封”结束治疗后,成为了农贸市场里的菜贩,自食其力开始新生活;
  受助者洪霞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辨认地图、辨别方言、回忆往事,终于在流浪17年后,顺利回到家乡辽宁阜新;
  受助者海阳刚入院时表情呆滞,拒不开口。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后,他开始喜欢写字和画画,并在一次写字时,突然低声喊了句“妈妈”。在护理人员的追问下,最终确认有效信息,帮助其离家四年后终于回到家乡德州市;
  受助者伟兵在与医护人员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慢慢放下抵触情绪,逐渐打开心扉,开口说出“家是季家铺”的有效信息。随后,工作人员结合方言锁定为河北省,最终在当地民政、公安部门的帮助下,帮助他于2017年6月份顺利回家。
  一年多共接收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106名,帮助其中30余人顺利回家
  截至2018年6月,一年多来,市优抚医院共接收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106名,成功帮助30余名受助者重新回归家园,与亲人团聚。
  其间,不断有受助者顺利出院、找到亲人,也不断有新的受助者住进医院,成为新的救治对象。变化的是数字,始终不变的是医院医护人员默默奉献和倾情付出的真心。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践行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宗旨,诠释着“医者仁心,大爱无言”的誓言。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