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兴县兴福镇地处鲁西北平原,改革开放前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乡,当时人均收入只有几十元,很多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从1978年起,随着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短几年人均占有粮食1500斤,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柳编、熬胶等多种传统手工业逐渐恢复。
从1984年开始,随着发展思路的转变,兴福镇先是出现几个靠加工业迅速致富的大户,此后,一户带几户,几户带一村,个体私营企业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到1989年底,全镇共发展个体私营企业796家。
从1990年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该镇众多家庭作坊式企业为破解设备差、技术落后、资金缺乏等不利因素,走上由分散向自愿联合、规模发展之路。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创办工业小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体大户进区建厂,引导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同时,该镇打破所有制界限,允许个体大户承包、租赁集体企业,形成了个体经济与集体经济相融合的混合经济。所有村办企业和绝大多数镇办企业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克服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全镇的经济发展也由此进入快车道。
1991—1993年,全镇经济每年以60%的速度递增,经济总量增长超过前10年的增长总和,近七成的农民转入二、三产业,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形成家庭启动、市场牵动、小区带动、政府推动社会经济的新机制,这也就是被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媒体概括的“兴福现象”。
博兴县档案局袁新江
滨州市档案局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