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丁春贵李默隆卫郭文璐通讯员史贝贝
8月3日至5日,参加“2018:渤海英才·博士故乡行”活动的海内外专家、教授,以及部分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围绕我市产业实际,以及人才工作现状,提出了宝贵意见与建议。章吉林:滨州铝产业要坚持差异化发展向高精尖迈进
章吉林,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章吉林第二次参加“渤海英才·博士故乡行”活动,此前也多次来滨州,他建议滨州铝产业要加强政府引导、强化人才支撑、坚持差异化发展。
章吉林认为,滨州已经形成了从冶炼到加工、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但是产业提升空间还很大。一是铝冶炼占比大,铝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粗加工占比大,精深加工较少。三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四是集群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同时,滨州也具备独特的优势:一是滨州各级党委、政府对铝产业非常重视,专门制定了高端铝产业发展规划。二是资源保障优势。原来铝加工跟着市场走,消费市场在哪里加工就在哪里,现在则是跟着资源走,哪里有资源铝加工就向哪里发展,滨州恰恰有资源丰富而且品质好的优势。三是区域优势。滨州紧临京津冀、长三角,距离消费市场近。另外,与北京等地人才联系逐渐密切,人才优势将逐渐显现。
章吉林建议,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要转变招商方式,有选择性地招商,要引进一些真正优质的企业,特别是围绕丰富壮大铝加工产业链,推动铝产业向高端迈进。同时要吃透政策,把国家产业政策与滨州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强化人才支撑。发展高端铝产业离不开人才,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创新需要那些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来具体实施。三是坚持差异化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在高精尖上下功夫,还要加强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培养,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孙长坡:申报三个中心推动滨州粮食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孙长坡,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
孙长坡说,滨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粮食产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涌现了一批以西王集团、中裕集团、香驰集团为代表的企业。粮食产业已经成为滨州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是我国粮食产业的一面旗帜,滨州取得的成绩全国通用,滨州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被称为“滨州模式”。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而人才的价值体现在将科技创新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惟一一家粮食产业的中央级研究院。建院以来,在粮食储藏、物流加工、粮食质量安全控制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国家荣誉,为国家粮食质量安全以及数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滨州积极与研究院进行对接,去年,滨州多家企业参加了国家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为推进粮食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研究院已与西王集团、中裕集团、香驰集团联合申报玉米、小麦、大豆三个粮食产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三个中心是按照企业提需求、中心搞研发、成果共分享的原则建立的,研究院将集中全院的科技力量,通过支撑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滨州粮食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携手建立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示范标杆。张健飞:引领滨州纺织产业向智能制造生态纺织发展
张健飞,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专家。
张健飞说,纺织学科是天津工业大学实力最为雄厚的学科之一,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以省部共建“先进纺织复合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通过长期建设,形成了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功能与智能纺织品、数字化纺织技术和纺织材料界面处理技术等特色鲜明的科研方向。
张健飞建议,滨州纺织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引进对于政府、企业、高校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地方人才战略跟学校有很多相似之处,除了出台相关政策,还要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如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让人才有发挥才干的舞台。同时通过这些平台吸引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专家。有了人才,光靠人才个人的单打独斗还不行,须加强创新团队的培养,发挥团队的力量。建议滨州设立开放性基金,企业要发挥自己突出优势,时刻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引领滨州纺织产业向智能制造、生态纺织发展。
明科勒: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必须加强质量管理
明科勒,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山东龙马重科有限公司质量总监。曾参与世界上第一台2.6兆瓦、5兆瓦和8兆瓦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和铸造生产工作,在5兆瓦以上大型风机铸件制造领域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015年6月至今,明科勒担任龙马重科质量总监。他认为,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不但能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有了优质的质量,“中国制造”不应该只“待在家中”,应该走向世界,龙马重科就是以“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为方向制定“两海战略”,通过不断地工艺研发,成功解决了西门子对产品要求零缺陷等一系列质量难题。
明科勒说,滨州城市建设以及治安环境非常好,当地政府人员经常来看望他,并为他订阅了英文版的《中国日报》。2015年,省政府给他颁发了“齐鲁友谊奖”,2016年,在“引领齐鲁项目”中,滨州市1:1配套给予了100万的科研经费。2017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后,张光峰书记亲自给他颁发了市级一百万元支持资金。这增加了他长期稳定在中国工作的信心,他正在申办中国绿卡,甚至计划未来把家人一起带过来。欧洲人才竞争也非常激烈,德国会给人才提供科研研究配套设施,以及建立一整套的国际学校。希望滨州也能针对海外专家子女的教育问题设立从幼儿园到中学的国际化学校,同时,为专家配偶提供就业机会。
宋鲁郑:把欧洲作为人才引进的突破口
宋鲁郑,祖籍滨州,曾工作于滨州发展与改革委员会,1999年被评为滨州第一届青年藏书家。2000年赴法,旅法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外聘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制度研究与比较。
“去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抢人才大战,从乡情的角度讲,故乡人被抢走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如果我回到国内,首选肯定是家乡,因为乡情不是任何外在的物质条件能够衡量的。”宋鲁郑说,虽然别的地方服务也很周到,但总觉得与家不一样。另外,对家乡比较熟悉,一些情况比较了解,好项目能够迅速地投入运行。
宋鲁郑在法国生活了18年。“感受最大的变化是工作重点从当初的招商引资变成了现在的招才引智。”他说,这个变化说明滨州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起飞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资源与资本的投入,对高级知识分子、高级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很突出。西方人才的贡献率达到70%,是因为其经济发展到了后工业化时代,靠大量资源与资本投入的时期基本过去了。
“引进人才最关键的是发挥人才的作用。”宋鲁郑认为,招才引智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从长远看,效果肯定会更好更持久。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一面,要把人才的长处发挥出来。他建议,引进人才可以把欧洲作为突破口,欧洲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有很多人才,比如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已经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尝试引进。而一些技术人才,比如计算机方面,还是美国比较领先,但一些在美华人在这个领域也取得突破,可以通过乡情等因素去吸引人才。
马升彩:在京沪建立滨州新旧动能离岸创新联动基地
马升彩,上海国仟科技服务中心主任。
上海国仟科技服务中心是由50位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商会会长共同发起成立的高科技项目服务平台。中心主任马升彩建议,按照“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结合滨州五大千亿级产业及新兴产业集群在北京、上海建立滨州新旧动能离岸创新联动基地,探索建立与北京、上海全面接轨的新旧动能转换创新联动机制。通过对人才的灵活使用,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为滨州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马升彩说,离岸基地可以采取先筹建、再完善,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推进,设立离岸创新基金和代理服务机构,开展招才引智、招商引资等系列活动。与北京、上海各高校、科研院所联动,在基地进行先期预孵化,后期产业化阶段再到滨州市进行创业发展。在基地落地的预孵化企业,需要在滨州注册成立公司,才可以享受滨州市与之相匹配的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滨州本地企业走出去,允许滨州企业在北京、上海离岸创新联动基地设立科技研发部门,人才也可以来基地学习交流,对接北京上海的优质科研、商务资源。同时,利用北京、上海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支持离岸创新创业企业以及滨州本地企业对接国家新三板、上海科创板、战略新兴板,促进离岸创新与社会资本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