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滨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忠正:
携五十年创业智慧 铺滨化“基业长青”新路
    张忠正就改革开放话题接受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采访。(李前军摄影)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刘清春
  炎夏,早九点,阳光火辣,毫不留情地咬开胳膊上的每一处毛孔,辣得人们的眼睛似乎都睁不开。穿过滨化集团总部的院子,走进办公楼,里边一片寂静,逐渐像有凉风吹拂,让人心里的燥热渐渐散去。
  “致虚极,守静笃。”笔者默念。其实,记者心中的躁动,并不仅仅因为热,更因为紧张。
  因为,记者将要面对的,是一位总资产达100亿元的上市企业的掌门人,是一位为滨州奉献了50年激情的古稀老人,他的专业、荣誉、故事山高水长,让人大开眼界。
  在这样的纠结思绪中,工作人员已经敲门,刚介绍了半句,办公室里的白发长者就轻轻点头,眼神含着笑意,招呼我们,说:“来吧。”
  这位白发长者,就是滨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忠正。就这样,不管记者是不是头皮发麻,是不是心头发颤,故事的大门已经开启。
  张忠正招呼记者等人紧靠着办公桌坐下,面对面说,“我已经看了你们发来的材料,是不是有这么几个问题……你们第一次听这些情况,可能有些地方听不懂,慢慢整理……”他语速沉缓,口音挺重,是故乡潍坊寒亭给他的“永久胎记”。但他给予故乡的,可能远不及给滨州的多。
  物资紧缺、工业乏善可陈的年代来到北镇,大学生住进“一所”的大通铺,买点日用品都得去923厂的小卖铺
  1968年8月,25岁的大学生张忠正背着一个绿色的挎包,踌躇满志,来到当时只有七八个人的北镇化工厂报到,成了一名技术员。他记得,当年不少大学生来报到,很多都走错了地方,跑到了惠民县。
  “那时候,滨州市还叫惠民地区,所辖12个县,行署所在地就是北镇。可是大学生不知道啊,就去了惠民县。”张忠正说。
  的确,虽然惠民专区机关在1952年就由惠民县城迁驻滨县北镇,但很多外地人不知道。更何况,1958年到1961年期间,这个机关还被合并过。即使到1968年,北镇也没有行署机关所在地的城区气象,甚至不如个小县城。
  那时候,还没有黄河大桥,从南边来,过黄河需要摆渡。迎接张忠正的,是“无风三尺土,张口一嘴泥”,“补土”厚的地方就没了鞋。当时的滨化叫北镇化工厂,正在庄稼地里建着,张忠正从张北公路往东走,要穿过几百米的玉米地才能拐进去。厂子里,施工、做饭、洗衣,用水全靠屋后的一眼井。
  报到后,张忠正临时住在“一所”。“木板接起来,就是大通铺。雨下得大点,倒灌,屋里的鞋就飘起来了。”对于当时的居住环境,他回忆道。
  “咱是革命老区啊,渤海革命老区,以农业为主,工商业极少。北三区啊,为什么叫北三区?北镇连个楼都没有,全是平房,惟一一个二层,就是新华书店那个,楼梯在屋山后头。路不多,倒是很宽,两边都是杨树、排水沟。不光厂子少,商业也不行,买点日用品就得去923厂的小卖铺,咱这里的三八商店进的货很少。”张忠正说。
  923厂就是胜利油田的前身。
  “当时,谁买了一辆自行车,全北镇都知道!”张忠正说得很严肃,这不是笑话,当时北镇化工厂有人外出,就要蹬上吕书记的自行车,“私家车”成了“公务车”。
  张忠正说:“上班几年后,我给家里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那原来是道旭渡口一个工作人员的,结果我家人骑走的时候,路上人都说,‘这不是谁谁谁的车嘛!’”
  物资如此紧缺,工业更是泛善可陈。活塞厂、柴油机厂、曲轴厂、印染厂,在建的造纸厂、化工厂,再加上个汽车运输公司,就是北镇的工业家底。再加上每个县三千吨的氨水厂,就是整个惠民地区的工业简图。
  原本,北镇地处“小三线”,北镇化工厂的创办指望的是国家政策——当时备战备荒为人民,青岛工业转移,结果后来形势有变,“人家不来建了,就倒下来一些设备给我们,我们自己建。”
  创业期的滨州工业,面对如斯环境,不可谓不难。
  北镇各工厂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个大学生,其中北镇化工厂就来了三十七八个,滨州工业迎来一次“人才红利”
  那时的北镇,不如张忠正的老家潍坊,更不用说母校山师大所在的济南。但他一点也没觉得委屈,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国家分配去哪就去哪,还能讨价还价?”
  而且,他发现,那一年北镇各工厂一气来了一百多个大学生,其中北镇化工厂就来了三十七八个!
  因而,您看,虽然滨州工业起步晚、底子薄,但迎来一个人才大礼包啊。领导都是老革命,主力都是大学生,如此人才结构,放在今天也得羡煞众人呐,更何况当时的大学生都是百里挑一考上的,几乎全是各县区的状元。打个比方,放在今天,他们大都是985、211的优秀毕业生。
  他们为啥集中来了惠民地区?
  “文革期间,大学生叫做臭老九,地位不高,要接受再教育,下工厂、农场,大城市还不愿意要。但当时惠民地区的领导、厂领导真是开明,有眼光,一下招揽了这么多。”张忠正介绍,当时分配来的大学生,都是天南海北的,浙江、广东、上海、大连、济南等地,哪里都有。
  没有假期、没有娱乐、没有奖金,不计回报,这些大学生技术员带着1969年进来的一百多名学徒工开始硬干。没有图纸就自己画,没有操作规程就自己写,没有销路就自己跑。早晨起来就在田埂上跑跑步,用几根废旧管子做个单杠玩玩,调剂着乏味的生活。
  1970年10月,北镇化工厂投产。当时烧碱能力不足2000吨/年,职工只有200人。但毕竟起步了!
  张忠正说,当时想搞新产品,换新设备,领导总是很支持:“好啊,你搞就行!”可领导都是老革命,对化工概念很模糊。怎么搞,买啥设备,到哪里买,怎么学着用,全得靠自己做调查研究,回母校求助,去上海学习,一点点琢磨出门路来。
  “但是,这代领导放手让这些大学生去干,都干成了!”说出这句话,张忠正眼里神采积聚,刹那飞扬。
  滨化集团先后三次改名,三次都有新变化新思路,不断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快速发展
  进厂最初十年,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山师大毕业生张忠正干了十年技术员,但今天他却认为那十年是宝贵财富。他说:“没有这十年的生产技术打基础,哪有后来的成绩?”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北镇化工厂调整了领导班子,确立了以石油为龙头,发展工业产品的总体思路,终于扭亏为盈。企业自此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产值和利润连年递增。到1984年底,累计实现利税1457万元。1985年—1993年,利税从300万元增到了5000万元。
  “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从1978年到1983年,农村改革深入开展,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然后,改革重心转移就到城镇了。”张忠正说。
  因而,滨州工业迎来了一个极重要的节点:1983年7月20日,中央提出领导班子要实现“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1984年,为了与滨州市(县级市)统一地名,惠民地区党政机关驻地北镇改为滨州。北镇化工厂也改名叫滨州化工厂。在整个惠民地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专业知识强的青年知识分子走上了各机关、企业的领导岗位,成为县级、副县级干部,而且多是跳级、破格!县长提为地区专员,办事员提为局长!而张忠正走马上任滨化厂长。
  “一大批出身不好,但学历高的人出头了。”而且,这些人都是在基层摔打、磨炼多年的骨干。1984年底,张忠正走马上任滨州化工厂厂长。并且,企业由原来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转为厂长负责制。
  针对企业当时的情况,利用身在胜利油田腹地的优势,该厂提出了“服务油田、壮大自己”的新思路,几年内企业新上15万吨/年的炼油装置,1000吨/年的破乳剂装置,3000吨/年的环氧丙烷装置,烧碱能力也扩大到2万吨/年。同年,滨州化工厂实现销售收入1418.34万元,实现利税300.27万元,利润148.28万元,一举跻身滨州骨干企业行列。
  此后,滨化就像一只展翅的鲲鹏,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扶摇直上。几乎每年,滨化都有成功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都有新项目上马!
  2000年,滨化第二次改名,改为滨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那时,企业开始注重调整、重组、提升,从2000年到2005年先后做了10件大事。其中包括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合作,成立了中海沥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中海36—1重交沥青这个民族品牌,实现了国产重交沥青出口零的突破;重组了沾化海源盐化公司,成立了山东滨化海源盐化公司,解决了企业的原料供应;组建了龙口滨港液体化工码头,建成了5万吨级的液体化工码头,涉足大物流领域等。“十五”期间,滨化淘汰了前30年的装置,使各套装置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些举措使企业实现了第二次腾飞。
  2007年,滨化第三次改名,改名为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产权结构调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制定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的发展战略:即投资25亿元,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建设东瑞公司和滨阳燃化项目,重点抓好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同年,滨化实现销售收入162.32亿元,实现利税25.34亿元,实现利润10.11亿元,成为山东省内的领军企业。
  2010年2月23日,虎年春节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当时已经白发满头的张忠正,亲手敲响上市钟声的画面,定格为那个冬天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山东滨化成为那3年中山东省内惟一一家叩开A股大门的企业,融资20.9亿元。
  2017年,滨化集团转型升级装上了“清华引擎”,“滨化心”+“清华芯”为未来五十年铺路
  栉风沐雨五十年,张忠正怎么还这么拼?
  “我今年七十多岁了,正常的话,都退休十五六年了!谁不懂得颐养天年啊?我还舍不得这点工资吗?”
  “但滨化是个股份制企业,现在正好是在转型时期啊。我们提出打造‘百年企业’,前五十年过去了,后五十年怎么办,要给企业铺路,给年轻人铺路啊。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啊。”
  “企业是什么?企业就好比是一个斜坡上的球体。这是在1987年,张瑞敏告诉我的。他画了一个图像,企业就像是这个斜坡上的球体,如果没有牵引力、支撑力,下滑就很快,牵引力、支撑力必须要大于下滑力。”
  “今天讲新旧动能转换,其实哪个企业的发展不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如果不主动转换、淘汰落后产能,只有死路一条。我参观过一个企业,三年没变化,老宣传自己过去的成绩,我就说它快完了,结果没多久就垮了。我们见过的破产企业太多了。我们必须抓人才抓创新,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大政方针,顺势而为。”
  ……
  张忠正边说边画,“其实,与高校、高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是滨化整个发展历程中突出的特点之一。从四五十年前与山师大、石油大学合作,到今天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合作,装上了‘清华引擎’,都是一以贯之的。”
  采访最后,笔者请张忠正简单总结这五十年来的创业感受。
  “企业家就像是象棋上的小卒,只能向前不能退后!过了河,可以两边走走,也只能向前。你只要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要后悔,必须一拱劲地往前。”张忠正语速快了起来,情绪有点激动。
  笔者小声问:“这太苦太累了吧?”
  他说,“是苦是累啊。可谁让你选择了这个呢!”“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我们不能忘记初心啊!我们不能忘记,建党初期那么多死难烈士的初心呐,我们不能忘记滨化创业,最初那种奋斗精神啊……”
  可能因为笔者年轻,让张忠正想到新一代大学生有躲避艰苦选择清闲浪费才华的情况,所以有很多话要说。
  从工业讲到革命,从烈士讲到青年,从大学生又讲到自己,他感情走向深沉,语气又高亢起来,说者、听者,一起心潮澎湃。
  让笔者惊讶的是,他又拿出自己的笔记本,说:“我正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在2014年对大学生提出了四点要求,这次又提出了四点希望。讲得真好!”然后,把要点逐条念给我们。这时,采访时间已超两个小时。
  笔者想,他如此认真,逐字逐句地念,哪里是单单念给我们听,他是要念给更多的滨州青年听啊!
  记者感觉,面对纷繁、剧变的全球市场,张忠正身上依然有饱满的青春斗志,依然在艰苦却激情地前行。
  2017年,滨化集团与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合作以来,滨化集团转型升级装上了“清华引擎”。“滨化心”+“清华芯”,滨化朝自己开刀,为未来五十年铺路!
  这说明,滨化集团正青春,眼神里闪烁智慧光芒的张忠正,正青春。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