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万事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龙柱:
以“至诚致善相融共生”演绎厚道儒商
    万事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龙柱。张丹摄影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周昆通讯员刘刚曹峰
  万事达控股有限公司,既是中国最富盛名的建筑围护材料生产基地,又是中国钢建筑以及涂镀钢板领域的知名企业。南极科考站、上海世博会德国馆、雄安新区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青岛上合组织峰会主场馆……一个个响当当的工程一次次向世界展示着这家企业对产品质量、技术含量的追求。
  魏龙柱,万事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打烟囱、敲铁桶起步,成长为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涂镀钢板贸易商。40年商海沉浮,大浪淘沙,让一个淳朴内向的农家子弟百炼成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革开放四十年滋养的厚道儒商样本。
  齐鲁大地,礼仪之邦,崇贤尚德,似乎与舍本求末、积货逐利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事实上,齐尚功利,鲁重伦理,齐鲁文化的结合,曾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灿若繁星的商海风云人物。在一度沉寂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唤醒这片土地。博兴,兴福,就是滨州民营经济最早的萌醒之地。
  “做企业,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作为兴福民营企业家群落的代表人物,魏龙柱化繁入简,把对“营商之道”的感悟归结为一句最朴素的表达:“只要时时处处让客户多得实惠,给员工多发福利,为社会多作贡献,这个企业一定成功,能长久。”知易行难。毕竟40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在万事达控股有限公司,这个“道”,被阐释为“至诚致善,相融共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挣自己该挣的,不能诓人。”父亲的生意经,播下了“至诚致善,相融共生”的种子
  穷则思变。魏龙柱家开办白铁作坊,纯粹是生活所迫。改革开放那年,魏龙柱14岁,在博兴四中上学。初春的一个傍晚,全家人围在屋里一边吃晚饭,一边商量养家糊口的生计。魏家兄弟五人,大哥魏龙淮已经22岁,小弟龙峰才6岁。大的到了该成家的年龄,小的还要供应上学,仅靠庄稼地里忙活,日子就没法应付了。
  魏龙柱的老家博兴县兴福镇福旺村,一直都有用黑白铁皮加工燎壶、水桶的手艺人。改革开放后,形势一变,魏家决定在这门手艺上找找出路。父亲魏立平改革开放前一直在村里干会计股长,心灵手巧,擅长木工。大哥魏龙淮不仅继承了家传的木工技艺,还是全镇最棒的铁匠,18岁就当了镇里木器合作社的负责人。源于对手艺的自信,大哥魏龙淮辞去公家的差事,领着二哥、跟着父亲干起了白铁加工。放学回家,魏龙柱就帮着父兄干铁艺。
  千算万算,不如一干。一干之后魏家人才发现把事情想简单了——砸白铁是门手艺,活儿干得再漂亮,卖得出去才能换来钱。一家人都不善言辞,卖货就像“逼着猴子吃蒜”。但是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父亲还是毅然决然挑起了外出卖货的担子。在魏龙柱的记忆里,这个场景曾经反复上演——父亲出门前,大哥都要嘱咐:咱这批货成本是多少多少,低于多少多少咱就亏了。父亲一边“噢,知道了”,一边拿出本子记好。可是每次回来,父亲总是按照最低价把货卖出去。如是再三,村里人就有了这样的论断——老魏做不了生意。哥几个也一度质疑父亲的销售,但是根本没办法,生意是他做,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挣自己该挣的,不能诓人。”
  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不会做生意的乡村会计,竟然把生意做到了另一种境界。魏家的产品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大家都非常愿意和老魏做生意——既不用担心质量,又不用担心买贵了,客户省心,更放心。
  “父亲不善言辞,从来不跟我们讲任何大道理。但是从小耳濡目染,让我慢慢有了做生意的感觉,知道了诚实守信的意义。父亲这种出于本能的,内心最淳朴的想法,其实真是大智若愚——内心善良,不让别人吃亏,这叫做共创与共赢。”在父亲身上,魏龙柱得到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准则,“后来我们兄弟几人能把生意做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坚持了父亲的原则——‘挣自己该挣的,不诓人’。”
  “至诚致善,相融共生”,根就在这里。
  小马引发的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魏龙柱切身体会了技术创新的力量
  “大哥龙淮的手艺真是好,从小我们就佩服他。从我十来岁的时候他就跟我说,活好不好,关键看细节。”放学回家,大哥常会给魏龙柱一只小锯条,让他打磨燎壶的壶底,必须打磨到一点氧化皮都没有。燎壶底是用锡焊的,如果有一点氧化皮,锡就焗不住,到时候燎壶轻则用不住,重则直接漏水。那些跟壶底较劲的经历,让魏龙柱明白了细节的重要性。
  做白铁手艺不久的一天,父亲牵回家一匹小马,说是生产队解散后处理的集体财产。“咱打烟筒、敲水桶,买匹马干啥用?”唯独大哥理解父亲:在村里负责那么多年,一下子解散生产队,父亲也是为了留点念想。他乐呵呵地说:“咱想个办法,让马帮着干活。”简直天方夜谭,大哥总不能让马叼着个锤子砸烟囱、砸水桶吧?
  那时候砸白铁全是手工。比方说做水桶,要在桶帮(筒壁)上压出一道凹槽方便固定桶底,这道工序叫做“起线”。用手摇工具在0.6毫米厚的钢板上生生压出一条笔直、光滑的沟来,实在是个重体力活。大哥想把这个活儿交给马来做。
  那段时间大哥四处搜寻各种废旧物品,又比又画,只要不干活就琢磨他的机器。两个月后,他的机器“凑”出来了。随着小马开始走,皮带发出吱吱的响声,各种轮子开始转动,大哥把要起线的水桶壁放好,调节把手,子母扣慢慢靠拢,随着咬合力度慢慢变大,桶壁也跟着转了起来,几秒钟的功夫,一只水桶的起线就做好了。行了!一家人都兴奋地放声大笑。
  “这件事在村里传开了,大家纷纷来家里参观这台神奇的机器。可几家同样做白铁的加工户观看后只有羡慕,却模仿不来——这台机器用到了瓦工、木工、铁艺、电焊……大哥几乎把身上的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甚至还为了它专门发明了带油。”魏龙柱至今因大哥的创举引以为豪。“在那个年代,这绝对比上一条生产线还让人激动。”
  “马拉起线机”被不断优化改造,很快起线、压缝、上底、折弯这些活都能做了。直到五六年后电机普及,小马和设备才正式退休。土法上马的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家里的生产效率,也让魏龙柱切身体会了技术创新的力量。
  事实上,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也成为万事达日后事业领先一步进入发展快速通道的关键因素。从引进兴福第一台压瓦机,第一个试水大型钢结构厂房,到引进意大利聚氨酯生产线,迈出从粗放的建材加工到精品围护生产的第一步;从2003年成立万事达研发中心,到手握90项有效专利,全自动生产线、工业机器人贯穿精细复杂的工作流程,万事达从单纯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开始向自主装备研发、智能产品引进与开发延伸,成长为国内建筑用金属面围护系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四十年前,我们用小马在村里实现了生产质量和效率独占鳌头;今天,我们用科技创新的力量一次次突破自我,让我们匠心的基因传承至今。”魏龙柱说。
  鱼盘事件,让魏龙柱早早懂得了“精益”二字的深刻含义,让万事达确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1980年,魏龙柱高中毕业。经过深思熟虑,他正式“入行”,学着父亲骑上自行车东营、滨州、淄博、潍坊跑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里的白铁加工户一天天多起来,利润也随之一天天变少。1987年,魏龙柱看到有些户开始接鱼盘的订单,就是冷库里用的冷冻盘,用量还挺大。于是他决定和大哥出去转转,看能不能接上些这样的订单。
  到哪里找呢?鱼盘肯定要找冷藏厂吧,冷藏厂应该建在有海的地方吧,那就去海边找!天津有海,哥儿俩先北上天津,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南一路搜寻。一路走,一路问,大半个月过去了,始终没有任何线索,心也开始焦躁起来。
  “有时候你努力了,没有任何结果;你就更努力一些,还是没结果,你就再努力一点……直到你决定最后再试一次,不行就放弃了。往往这个时候,转机就来了。”在黄骅,就在决定放弃那天,哥俩打听到一个国际组织建设的冷藏项目。一握手一说价格,对方连价都没还,爽快地说,行啊,你们回去做吧!“当时连定金都不敢要,价格也报得不高,简单地手写了一份合同,两万个!”
  第一份鱼盘生意就是大订单,真是喜从天降。凑钱备料、下料,开工,全家风风火火地忙碌起来。当鱼盘下料下到7000个,成品做出2000个的时候,来了一份电报,只有短短几个字:鱼盘不要了!魏龙柱头嗡的一下,这下完了!一家人这些年的奋斗,就要瞬间归零。
  总得问问人家为什么不要啊。第二天一早,魏龙柱和大哥就赶往黄骅。
  “不是我们不要,是你们做得不行,我们不能要。”对方说着把先前送来的样品放在桌上,用手一拧,鱼盘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这样冻出的冰块,一面是鼓的,不好装车也不好运输。”
  哥俩面面相觑——当时只知道鱼盘的模样,却没有研究过人家怎么用,因为是手工做的,盘底都略微下鼓。
  “我们料都下了,这可怎么办?”当时负责的人也帮着想办法:“你们做得行,我们就要。附近岐口镇有一家以前做这个的,他有个工具叫做扪子,你去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借给你。”
  那个“扪子”其实就是个丝杠压力机。魏龙柱在当地找了个三轮,连夜就拉回了家。到家一试,做出来的鱼盘果真四平八稳。重新下料,重新生产,顺利交付,合作愉快。
  时至今日,魏龙柱还会反复告诫员工,做产品除了要去研究产品性能,还要研究产品的使用环境,研究客户怎么用。万事达在行业内率先建立各类实验室,后来发展成研究院,就是为了从客户的角度更好地研究这些问题,提供超出客户预期的产品和服务。
  “现在想想,我非常感激能在那个年纪遇见鱼盘这件事,它让我早早体会到‘精益’二字的深刻含义,甚至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魏龙柱说,“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和酝酿,我们几个把它提炼成一句话,作为我们的经营理念——以客户为中心。这种思维方式指引我们,把事业越做越大。”以客户为中心,成为“至诚致善,相融共生”的另一个视角。
  “至诚致善,相融共生”的观念不断丰满,万事达努力把事业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力量
  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常务委员、省总商会副会长、市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名誉会长,山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山东省“当代儒商”、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滨州市首届“十大慈善人物”……对“至诚致善,相融共生”的坚守,让魏龙柱赢得诸多社会荣誉,身兼诸多社会职务,每一份荣誉和兼职都是一份责任。
  “最初我理解的贡献社会,就是照章纳税,多纳税。慢慢地我认识到,除此之外,更应该考虑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有所作为。”魏龙柱说。
  星火燎原。在最初几家的带动下,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不仅福旺村成了小有名气的“白铁村”,白铁加工更成为兴福镇村魏管区几个村子的“支柱产业”,到处都听得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机器的轰鸣声。原材料的需求催生出兴福镇钢铁贸易的萌芽,“福旺黑白铁交易市场”应运而生。到1996年,市场更名为“中国黑白铁加工批发大市场”,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金属板材集散地。钢材市场阴晴不定。2008年,市场上的近200家业户决定成立博兴县金属板业商会,“服务企业、规范行业、发展产业”,抱团增强抗风险能力,促进博兴板材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
  “当时推选了11个会长候选人,会员投票。选举特别约定:无论谁被选上,都不能推辞。”魏龙柱解释说,“候选人都有为大家服务的愿望,也都明白一旦当选一定会牵扯巨大的时间精力,很多人都摇摆不定。”结果魏龙柱众望所归,因为企业实力,更因为他的人品。早在1995年,魏龙柱就捐款80万元用于村路扩修,镇政府将这条新修的路命名为“万事达路”。直至今日,这条北起当年万事达兴福时期的总部,穿过福旺村,贯通新老钢材市场的道路每天仍车流如织。
  商会4月2日成立,5月12日汶川地震。15日,商会就自发组织募集救灾捐款26万余元。“其实在那个时刻,钱几乎没有什么用,最能解决燃眉之急的,是物资和救援力量!”魏龙柱回忆说。公司决定发挥优势,向地震灾区捐献100套活动板房。从5月13日开始,万事达研发中心参照澳洲营地房最高标准开始设计。16日,三套方案完成,采用最好的钢板、最好的芯材、最好的电线,木地板、线管、插座、开关一应俱全。接下来是24小时不停机作业,5月22日,作为山东省第一批援建物资,100套活动房与万事达11名技术骨干一起日夜兼程发往灾区。第一批板房启程后,万事达冒着违约的风险停掉海内外订单,全力赶制抗震救灾安置房,共计为灾区生产板房1536套。6月2日,魏龙柱带着馒头、炸鱼、咸鸭蛋飞往灾区,慰问奋战在救灾一线的万事达勇士。
  在博兴县民政局认捐200万元的慈善专项救助基金,成立“星火义工万事达分队”,资助150名贫困学生,帮助贫困村修路……魏龙柱和万事达努力让事业发展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力量。“至诚致善,相融共生”的观念,也在社会公益中激励着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本次会议主场馆屋面系统由万事达承建。“只有75天工期,并且是冬季施工。我们的员工加班加点、顶风冒雪,圆满完成了从设计、加工到安装施工的全部任务,很多人都说这是创造了一个奇迹。”魏龙柱说。
  据说,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从1979年初庭院里起步,到2000年福旺黑白铁市场上被人称作“黑白铁市场第一楼”的万事达三层办公楼落成;从2003年占地100余亩的万事达工厂建设,到2012年面积1000亩的万事达产业园区竣工;从2005年发往新西兰的活动房屋集装箱起航,到2017年新美达冷轧工厂二期建成投产——40年里,万事达从一个家庭式的小作坊,发展到下设3家子公司(其中1家在新三板挂牌)、20个办事处,集建筑用金属面围护系统设计、制造、施工,涂镀钢板贸易,新型建材研发于一体,年销售收入60亿元的集团化企业,也在创造着一个民营企业在草根中白手起家的成长奇迹。
  与奇迹相伴的,是40年风风雨雨中,万事达“至诚致善,相融共生”企业文化的孕育丰满,和40年改革开放荡涤洗礼中一个厚道儒商的成长史。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