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大平平原又迎来丰收的季节
许烟华

  对于滨州的写作者来说,“大平原”是大家心中的一块文学圣地。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代代文学新苗在“大平原”上成长起来,“大平原”也因此日见隆起,成为照映滨州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的一面镜子,凸显滨州城市精神和文化特质的一块高地。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大平原”与滨州网线下线上携手联动,再一次激发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一篇篇文学作品在滨州网和“大平原”上流动,如一阵阵涤荡心灵的清风,一股股浸润心脾的清泉,为读者送去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食粮……
  这一个月,是忙碌的、充实的,我有幸参与到《滨州日报》、滨州网“大平原”文学作品的编辑中来。“大平原”这块“金字招牌”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微信群里,稿件像密集的雨点。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大平原”微信群的投稿下载到电脑上。我一遍遍向上翻找着当天的记录,生怕因为自己的懒惰和疏忽而留下遗珠之憾。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看着这些或成熟或稚嫩的文字,体味着为他人作嫁衣的幸福和辛苦。当突然发现一篇好作品时,就像一个在山野间行走的饥饿的人发现了树上鲜美的果子……
  一个月的时间,看了百余篇来稿。从主题上来说,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表达着作者对生活、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孙光利的《干沟曲折到何处》、王冬良的《又见家乡红荆条》、赵淑珍的《悠悠粗布情》、刘晓梅的《草叶里的记忆》等作品,蕴含着浓浓的滨州元素,通过对家乡事物的追忆,让读者感受着时代的变迁和挥之不去的乡愁。
  相对于散文的凝重,诗歌则显得灵动许多。舒琦用洞悉现实的眼光重新诠释了《中国成语》,让这些旧词语与新时代发生了关系。时培建用出新出奇的语言和意象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通道,拆解着《一条街的逻辑结构》,也让读者惊诧于一首诗里所能安放的巨大容量。与时培建“井喷”式的写作不同,韩明在他的诗里继续着他生活中的散淡和低调。韩明是一个捉迷藏的高手,你需要比他更精明,才有可能发现他深匿于诗中的意图,才有可能抓住这个躲在生活一边的窃笑者。彭军是近年来写作势头向好的诗人,就在8月9日,《文艺报》刊发了关于他的诗歌的评论。他的诗像月光下的一把古剑,有时泛着唐宋的优雅,有时又闪着骇人的寒光……
  文学是门手艺,而且是门不容易学会的手艺,所以得下苦功夫潜心修炼。我曾经跟一位作者交流:写作有了动力和情感还不够,哪怕动力强劲情感丰沛也还不够,一定要写出自己独有的、所能达到的思想和境界,千万不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对于那些前一秒钟写完后一秒钟就投稿的作者,我建议他们不要轻易出手,要沉下心来,对自己的作品多做些修改。好作品想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首先要经过自己的反复打磨。
  秋天已至,“大平原”又迎来丰收的季节。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