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滨州“互联网时代”纪行
    1997年5月22日,《滨州日报》头版“滨州短讯”栏目刊发了题为《滨州计算机互联网通讯开通》的短消息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刘青博 通讯员 劳维明 姚志新 宋鹏
  1997年5月22日,《滨州日报》头版“滨州短讯”栏目刊发了一篇题为《滨州计算机互联网通讯开通》的短消息。作者是戴奎华。内容虽简短,但意义重大,标志着滨州正式接入了国际互联网。
  短消息内容如下:
  5月18日,滨州地区邮电局国际计算机互联网正式开通。
  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是计算机间相互通信的手段,计算机与计算机通过公用通信网互联起来,构成了一个网络的网络,形成了一个网络互联、资源组合的[信息网络实体]。由于计算机国际互联网是把世界各地的网络互联起来,任何一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后,就能共享国际互联网的资源和服务。滨州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的开通,标志着滨州地区乃至黄河三角洲现代化的通信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
  那么,自开通互联网业务以后,滨州互联网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过哪些成绩,又遇到过哪些问题?时至2018年,滨州互联网发展又达到了怎样的水平?下一步又将如何规划?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连续走访了滨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滨州各大网络运营商的相关负责人,现将滨州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予以总结、呈现。
  滨州与互联网的“相识”始于1996年,从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来看,滨州互联网发展起步比较早
  “滨州的第一条互联网线路是在1996年接通的,是当时滨州地区政府通过济南接到北京中科院连入的互联网,使用的是X.25专线。这条线路网速仅20k,而且资费非常高。”市经信委副主任肖平模回忆说,滨州与互联网的“相识”要早于1997年,发展的起点还是比较早的。
  肖平模说的“起点比较早”如何理解?我们可以借助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做参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4年8月制作展出的“中国互联网历史长廊”记载,我国是在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在那一年,中国才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77个国家。而滨州地区在1996年就接通了首条互联网线路,可以说是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借助这条线路,滨州地区在行署大院建设了第一个局域网。
  1997年5月,“滨州计算机163互联网业务”正式开通,标志着滨州地区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开始进入滨州各大企事业单位和寻常百姓家。但那时滨州的互联网属于刚起步阶段,网络数据都是依靠电话线传送,用户想要连接互联网,必须先拨打“163”,互联网使用量以及网络信息传输方式都很落后,传输速率最高也就是64K。
  邮电时期负责农话建设的张玉生告诉记者,1996年,他被单位调整到刚成立的邮电数据分局任局长,负责当时滨州地区包括金融、保险、税收等部门在内的数据通信业务。到了1997年,“滨州计算机163互联网业务”正式开通后,他就开始负责滨州互联网的相关建设工作。
  “速率64K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使用互联网的企业和个人也就是用它传传文档和表格,根本不能像现在一样顺畅地浏览网络信息。那时候,你要想在网上看一张照片,最少得等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等一天时间才能下载好。”张玉生说。
  滨州第一个注册使用互联网的是滨州化工厂(滨化集团前身)办公室,注册号是“BZ001”,即“滨州1号”
  说起当时的滨州互联网建设,张玉生清楚地记得最早注册和使用互联网的几个企业和个人。
  “当时注册使用互联网,都是有编号的。”张玉生说。他告诉记者,滨州第一个注册使用互联网的是滨州化工厂(现在的滨化集团前身)办公室,其注册号是“BZ001”,即“滨州1号”。以此类推,第二个注册使用互联网的是滨州医学院的杂志社,其注册号是“BZ002”;第三个注册使用互联网的不是企业,而是一个做羊毛进出口生意的个体户,当时其办公楼设在现在建工集团办公楼3楼,这个个体户家的互联网注册号为“BZ003”;而“BZ004”这个注册号,则为现在的华纺股份公司前身“滨州印染厂”财务办公室。
  “1997年,真正使用互联网的企业和个人,加在一起也超不过100户。”张玉生回忆说。他告诉记者,由于互联网在当时还属于比较新奇的东西,很多人对互联网并没有需求。而这些企业和个人之所以注册使用互联网,主要是因为其经营的业务有部分涉及到进出口贸易,注册使用互联网主要是为了对外联系方便。“他们使用互联网主要进行询价、收发财务报表以及传送贸易合同等业务。”张玉生说。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开通,滨州人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1998年,滨州地区开通了第一个互联网网站——滨州经济信息网,首次把滨州“搬上”互联网。紧接着,第二个网站“滨州信息港”于12月16日在地区邮电局正式开通。虽然现在这两个网站已经很少有人登陆,但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滨州信息港”既是滨州本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又是滨州本地因特网服务的核心网。它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多种服务,可以说是一个展现当时滨州大地风采、联结世界的信息“大舞台”。两个网站的建立标志着滨州人开始有了自己运营的网站。
  1999年4月15日,在全省政府上网工程电视电话会议滨州分会场暨全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时任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周清利要求加快全区“政府上网”工程建设,这标志着滨州地区“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启动。同年,联通、移动滨州分公司成立。
  1999年9月8日,滨州地区人民银行职员侯光伟,在电信营业大厅内办理了“一线通”上网手续,成为全区第一个使用“一线通”上网的“冲浪启航者”
  据滨州联通公司档案记载,在1999年下半年,地区电信局开通了“一线通(N—ISDN)”业务。这种上网方式的速率最快可以达到128k。从此,滨州人开始摆脱“拨打163”这种“龟速”的上网方式。
  1999年9月8日,滨州地区人民银行职员侯光伟,在电信营业大厅内办理了“一线通”上网手续,成为全区第一个使用“一线通”上网的“冲浪启航者”。当时,地区电信局还实施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广“一线通”业务,如对初装、改装费等价格实行大幅度优惠,对有影响、有信誉的单位和部门免费试装和赠送一定数额“冲浪启航”费等。
  2000年6月7日,全区企业上网工程启动大会召开。为加快全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行署确定2000年为“滨州企业上网年”,提出年内实现90%以上的企业上网、力争全部上网的目标。6月10日,国务院批准滨州地区撤地设市。同年,滨州市信息网络交换平台一期工程——市直五大班子光纤网建成。该网运用了VPN技术、防火墙技术,实现了部门网络的逻辑隔离,其网络结构、安全性能、服务功能、带宽等方面达到当时全省同行先进水平,为市五大班子、市直部门和若干企业提供互联网服务和办公支持。
  2001年6月3日,滨州一棉职工章成德,通过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上网成功,标志着中国电信宽带网在滨州市开通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2001年,滨州人的上网方式又有了新的革新,网速实现质的飞跃。2001年6月3日,滨州一棉职工章成德,通过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上网成功,标志着中国电信宽带网在滨州市开通并进入试运行阶段。这一年,滨州电信部门开始提供ADSL和FTTXLAN光纤局域网两种宽带接入方式。前者可提供下行8M上行1M的速率,是电话拨号上网的200至300倍,而后者完成了“千兆到大楼、百兆到楼层、十兆到桌面”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光的速度,海的容量”。
  滨州电信宽带网的开通,引发了新的上网高潮,也标志着滨州市信息化普及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借助刚刚诞生的宽带网络技术,我市改造了与电信局的连接线路,实现了百兆光纤接入互联网,建成了全省市地政府第一家百兆宽带网。2001年下半年,我市建成了“山东省卫星信息通信网”滨州二级站,该站具备了语音、视频、数据多种传输功能,实现了通过卫星进行安全传输的通信方式。同年,滨州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滨州”正式开通。
  据滨州联通公司员工张强回忆,2001年,宽带刚刚在滨州兴起不久,运营商掌握的技术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安装宽带的工序也是十分繁琐。“那时候装一户宽带至少要6个人完成,有放线的,有调试的,每个人的分工不一样。不像现在,我们一名员工一天就可以完成30户的宽带安装工作。那一年,滨州有两个宽带小区接通使用,分别是滨州医学院和滨州化工厂。这也是滨州市最早的两个宽带小区。”张强说。
  2002年10月11日,全市第一个县级教育城域网“博兴县教育城域网”正式建成开通。当时,博兴县有23处学校,近1万余名师生通过该网实现了信息化教育,校与校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该建设共投资150多万元,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千兆光纤通信技术,建成了以博兴教委为中心,各学校为接入点的信息网络,并通过通信公司的宽带网实现与市教委网络的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丰富快捷的网络应用,包括行政管理、资源率、备课系统、视频点播、网络会议、远程教学等,实现了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网页查询等服务功能。
  2003年,滨州宽带用户数量激增,与2002年相比翻了近10倍;2005年,滨州第一批网络电视用户诞生
  “2003年是滨州宽带用户数量激增的一年。2002年时,全市的宽带用户数量在8万户左右,而到了2003年,这一数字几乎翻了近10倍。”张强说。据他回忆,当时宽带业务都是按月计费,2M速率的宽带业务一般是每户每月40元或60元,提供宽带服务的运营商也开始对交换机、路由器等核心设备进行更换升级。自此,滨州市几乎每3年都会迎来一次宽带的升级改造。
  “2005年,滨州就有了网络电视。”张强说,2005年,滨化传媒与央视的一家子公司联手打造IPTV业务。这一年,滨州有3000余户家庭安装上了网络电视,节目源都是CCTV的电视节目,这是滨州最早的一批网络电视用户。
  2008年,滨州联通与网通合并成为新的联通公司,在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滨州联通开始推广IP-TV业务。由于网络电视业务需要占用很大的带宽流量,所以滨州联通公司迅速对宽带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
  “我们对IPTV用户的流量是不做限制的。为了满足网络电视高清的信号需求,联通公司不断拓宽带宽流量出口。”张强说,2001年,滨州联通公司的带宽流量出口为5G,2008年的时候达到了40G,2012年是140G,而到2018年已经拓宽到1000G。
  2009年8月7日,时任滨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奎祥打通第一个3G视频电话,标志着滨州3G时代的开启
  2009年8月7日,联通3G试商用启动仪式在滨州联通公司南院举行,时任滨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奎祥出席启动仪式并现场打通第一个3G视频电话。滨州联通3G网络的开通,标志着滨州3G时代的开启,移动网络在滨州市民家中普及开来。
  2013年,滨州开始进行全光纤式网络改造。“光改是比较残酷的,几乎是把整个网络的设备全部换掉。”张强回忆说。这一年,滨州市使用了OLT设备代替之前的交换机。OLT扩容性强,而且可以保证每个用户的高网速需求,用户的网速达到了100M,下载速度高达10M/s。
  2015年8月25日,滨州联通举行全光网络建成暨PSTN、DSLAM下电仪式。活动仪式上,时任副市长王文禄等领导为服务滨州人民17年的百万门传统程控交换机下电。滨州成为联通系统首批在全国完成全光纤网络改造的城市之一。“光网滨州”的建成,标志着滨州已在全国率先迈入了全光纤网络城市的新纪元。
  2016年5月17日,山东联通对所有客户做出宽带“三承诺”。依照省公司要求,滨州联通公司将所有宽带用户无条件免费提速至最低20M直至100M。滨州人采用电话线上网的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至此,我市彻底挥别“低网速”,跨入“光速”网络时代。
  随着网速的大步提升,滨州人的上网习惯也发生了改变。“2001年,大家都是泡聊天室,想看电影基本上是要下载后观看。可如今,大家看电影都是在线观看了,还是高清的。”张强说。随着视频语音通话、高清直播、网络游戏等的兴起,滨州人的“网上生活”丰富多彩,不再像2001年左右那样,仅仅是上网聊天,收发电子邮件。
  据市经信局统计,1997年,我市上网用户不足100户。而截至2017年,我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已达88.4万户,4G移动网络用户数量发展到233.03万户。20年的时间,滨州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已经和水电一样成为滨州市民的生活必需品。
  依托互联网的发展,滨州在全国率先成立“一办四中心”,开发各类特色网络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
  21年来,滨州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市民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改变,更是对滨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借助互联网,我市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2014年2月13日,《人民日报》14版“问政·看领导干部用网”栏目刊发了一篇题为《山东省滨州市委书记张光峰:打造“阳光政府”网络功不可没》的文章。
  文章写道:
  自2011年起,滨州市政府整合5个单位在全国率先成立“一办四中心”,即一个大电子政务办公室,下设公共资源交易、行政审批、信息网络等4个中心,形成了一网覆盖、一体办公、一站便民、一话服务、一厅审批和一场交易的电子信息化政务格局,实现电子信息化和“阳光政府”的深度融合。这其中称得上“大手笔”的是滨州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原来分属7个政府部门的交易职能整体划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所有交易全部实现网上交易。同时重新整合了全市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监管,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式下行政监督手段缺失的问题,优化了健康发展的交易环境。2013年该中心实现交易金额52.44亿元,节支增收5.12亿元。这一做法被形象地称为“玻璃房里的交易”。
  滨州投资600多万元在全市重要公共服务场所及一类社区部署政府网络信息“一点通”362台,将报刊、电视、网站、触摸屏这政务公开“四大载体”集于一体。“一点通”将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公文等政务信息,老百姓关注的教育、医疗、交通、保险等民生信息,以及面向公民、企业的审批、收费事项等全部公开,方便了群众,也促使政府行为更加透明公开。
  文章从网络问政的角度解析了滨州市政府获得首届中国“阳光政府奖”的原因。时至今日,滨州不仅有“一办四中心”,还在市政大楼建成了“滨州市政务云数据中心”,该中心已于2017年9月30日完成整个机房工程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在加快推进我市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助力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建设和共享应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云服务”“大数据共享开放”“互联网+”等也逐渐成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进一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推手。为加速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我市积极开展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
  2016年12月1日,市政府、北海经济开发区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完成智慧北海城市建设和华为云数据中心建设等项目。2017年1月17日,市政府与京东集团在北京签订合作协议,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2017年12月12日,市经信委创建的滨州工业大数据服务中心正式上线。三大数据中心将有效提升我市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带动我市工业、农业、旅游、文化、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我市发展新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持。
  谈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滨州起步也并不晚。2003年,淘宝网成立。在2006年,滨州博兴县湾头村就诞生了第一批网店,开始在淘宝网销售草编产品。据统计,2013年,当全国只有20个淘宝村的时候,博兴县就有2个淘宝村。到2017年,滨州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已达1787.5亿元,已拥有淘宝村26个,淘宝村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电子商务企业及相关经营业户超过4.8万余家,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全市电子商务普及应用率超过75%。据《山东统计年鉴2017》统计显示,滨州有电商交易活动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比重为8.5%,这一指标在全省17地市中排名第9位,可以说滨州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省来说并不落后。
  当然,与先进城市相比,滨州市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大都处于初、中级阶段,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在建设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尚显不足,一定程度上成为滨州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瓶颈。为此,2018年1月,市政府与京东集团在京签署了滨州国际电商城战略合作协议,利用京东集团大数据、金融、物流等优势,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电商集聚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电商城。
  网络的发展也同时给我市教育事业带来变革,利用网络软件学习已经成为滨州学子的日常。在邹平双语学校,学校实现了网络全覆盖,全校师生人手一个专用智能终端。教师可依托大数据分析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每一位学生打造高质量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依托互联网的发展,我市创新开发了民生警务e站通、社会保障“一卡通”、行政审批“中介超市”、数字城管系统、eID市民卡等特色应用。此外,物联网遥测、遥控技术在我市水利、环保、农业、气象、安全生产等领域也得以广泛应用,这为滨州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滨州的互联网发展需摆脱“慢、浅、散”的问题,抓住与京东、华为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合作机会,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
  从64k到100M,从不足100户到88.3万户,从固定网络到移动网络,滨州人用21年的时间实现了互联网从无到有、从低速到高速、从简单应用到复杂应用的蓬勃发展。21年来,虽然发展的成绩可喜,但需要认清滨州互联网发展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事实。
  滨州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十分落后,总体互联网氛围不浓,没有大规模的网络公司,仅有山东远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滨州云享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滨州加联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几个较小的企业。整体互联网发展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共享不充分、应用实效不明显等问题。
  对于目前滨州互联网发展的现状,滨州市经信委副主任肖平模认为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即“慢、浅、散”。他说,“慢”指的是与大城市相比较,滨州的网速还是比较慢,互联网的普及面不够广;“浅”是指对于互联网的应用还处在较浅的层次,与产业融合不够深;“散”是指各部门信息化发展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数据分散,没有统一的规范。
  当然,肖平模所说的这些问题不仅是滨州存在,整个山东都普遍存在。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编写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对全国各省区市互联网发展成效和水平进行科学分析、量化评估,山东以总分31.45位列第八。排名落后于北京、浙江等地,也是由于网络管理、数字经济发展、互联网应用等指数的评分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肖平模认为,滨州互联网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应该紧密结合滨州各产业发展的实际,以应用促进发展,将互联网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集约化、规范化,应整合现有分散的设施,搭建统一的网络和平台。再者,应整合所有信息资源,并提倡开放、共享,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运算,使得数据资源发挥效益。还有,在信息化应用层面应当提倡融合、协同发展,将互联网与政务、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人与物的协同,物与物的互联。最后,要完善信息化推进的体制,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资金投入实行统一审批。信息化需要大数据、云计算,而使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前提是信息集成、数据共享、平台统一、标准一致。因此,要建立统一的规划标准,成立统一管理的部门,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统一审批,抓住与京东、华为两大互联网巨头的合作机会,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帮助企业提质增效、节约成本方面效果十分明显,将在推进滨州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肖平模说。
  根据规划,到2022年,全市固定宽带普及率将达到90%,实现移动通信网络在城区、乡镇全面连续覆盖和农村的热点覆盖
  在今年7月12日,滨州市政府发布了《滨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该规划在第十五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指明了滨州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
  《规划》写道,实施网络强国国家战略,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服务应用等多个领域,构建万物相连、融合创新、智能引领、安全有效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及领域协同跨越发展,全方位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打造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信息产业“无中生有”的大跨越。
  下一步,滨州互联网又将会怎样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2年,全市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90%,城市地区宽带用户中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100%,实现移动通信网络在城区、乡镇全面连续覆盖和农村的热点覆盖。形成全市统一的云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中心,有效满足智慧政务管理、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教育等对云化资源应用和大数据开发利用的需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立足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我市将深化与京东、华为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中心、滨州大数据产业园,推动大数据与滨州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打造行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和一流的云计算产业链,形成3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山东知识产权数据信息中心,整合科技创新基础数据资源。加强云计算技术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移动计算的融合,运用云计算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再创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按照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统一资金、统一建设的原则,推进电子政务、大数据、智慧城市三位一体建设,创新发展新模式,推进产业智慧化、跨界融合化,打造智慧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缩短与先进城市的差距。
  相信不久,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应用将全面渗入到滨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滨州这座“安逸的小城”也正在向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迈进。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