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黄三角”开发:高效生态成滨州经济发展主旋律
      1992年11月29日至30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来滨州视察。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邱芹
  1992年11月29日至30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行来我区视察,强调认准优势,选准路子,加快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步伐。
  费孝通副委员长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把黄河流域振兴起来。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潜力很大,资源丰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路子,要借鉴江苏南部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要抓住土地这个“老本”,再把农产品一级一级加工,增大利润,使农民尽快富起来……
  这是1992年12月2日,滨州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的《费孝通副委员长在我区视察时强调:努力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步伐》节选内容。
  费老生前心系黄河三角洲开发,在费老眼里,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意义不仅对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山东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他积极为黄三角开发奔走呼吁。
  彼时,像费老一样积极争取黄三角国家战略的有识之士不在少数,从滨州到省城到京城都有人在争取,从学者到官员社会各界都对“中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寄予厚望。
  20载积极争取,黄三角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比喧嚣已久的长三角、珠三角,黄三角在默默等待,等待一个高起点、高定位科学发展的机会。
  1988年6月底,“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东营召开,这次研讨会被认为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93年,黄三角开发进入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1999年5月,中国工程院等7家单位在东营召开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讨会”。会后,40多位院士联名向国务院提出“关于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原国家计委等部委的高度重视。
  在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正式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定位得到国家确认,并正式进入国家决策。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再次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时任住滨省政协委员燕钦国、吴金娃、郭建新、王方正等,先后就加快黄河三角洲配套文化建设、加快开发进程以及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开发“飞地经济”写出提案,提交省政协全委会议,并被省政协列为重点提案。2008年6月,山东省政府编制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划定开发范围包括东营、滨州两市,以及毗邻的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潍坊寒亭区、寿光市和昌邑市,烟台莱州市。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2009年3月24日至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带领考察组到滨州调研。杜鹰一行包含25部委78人的调研组,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这在滨州发展进程中史无前例!调研组就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涉及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资源和环境容量等提出指导性意见。
  这次调研之后8个月——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在被提出21年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令滨州干部群众振奋,全市坚定不移抢抓国家战略重大历史机遇
  2009年12月4日的《滨州日报》头版头条用通栏形式报道了新华社专稿《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稿件的最后一段指出:依据《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2009年12月7日,依然是头版头条通栏形式,《滨州日报》刊发系列述评文章《世纪之梦今日圆——写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之际》。此后两天,《滨州日报》连续重磅推出《激情澎湃黄三角跃马扬鞭新滨州》述评文章。
  如同报纸醒目标题“世纪之梦今日圆”所描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令滨州干部群众振奋,也让滨州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期望。时任滨州市发改委主任路军接受滨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上升至国家战略,对滨州是重大的机遇,这将大大提升滨州影响力和知名度;国家层面上对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增大,将有利于改变黄三角落后的基础设施局面和改善发展条件;将有力地促使我市进一步搞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也将带来投融资的机遇。”
  2010年2月20日——2010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滨州市隆重召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誓师动员大会。时任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向阳在誓师大会上指出,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首要在认识,重点在规划,核心在产业,关键在设施,根本在合作。高效开发、生态保护是国家对黄河三角洲的基本定位要求,也是最鲜明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能不能抓紧、抓好这一机遇,真正把重大机遇期转化为追赶超越的加速期,在黄三角开发新一轮竞争中率先突破,关键看各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2010年3月9日开始,我市掀起了以“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我们怎么干”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热潮,同时,启动“万名干部培训工程”。时任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在大讨论座谈会上讲话:“各级各部门要以这次大讨论活动和大规模干部培训为契机,全面掌握黄三角开发建设的任务目标、政策措施,把行动统一到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任务要求上来,全力投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之中。”
  接下来,我市紧锣密鼓展开了一系列“紧急”行动,市委、市政府在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重点支撑等方面与国家《规划》进行了细化衔接。按照国家《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对全市发展目标进行了论证。组织编制了《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各县区规划和31个专项规划。整合原有的市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办公室、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成立了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列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督促、引导各县区狠抓工作推进落实。“国家战略”为滨州做了个大广告
  “我带着滨州管事的人来了,你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2010年4月14日,邓向阳率我市招商团一行70人赴香港开展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投资项目推介。在香港,每到一处,邓向阳都重复上面的这句话。
  客商们被滨州市委、市政府的诚心打动,更为打动他们的还是“滨州占据了国家大战略的有利位置”!时任中央驻港联络办副主任李刚说:“滨州在黄河边上发展本来就具有地利优势,如今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这让滨州发展具备了天时。”这次推介会,让滨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及在香港各界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邓向阳自豪地表示:“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消息公布后,各路新闻媒体云集我市进行集中采访,众多投资机构和投资商纷纷主动与我市进行接触洽谈,我们已经真切感受到了黄河三角洲这一品牌的巨大影响力。”《规划》正式批复的第二天,黄三角规划圈内的42只“概念股”被“催红”。我市的华纺股份涨幅10.07%。成为当天国内市场上涨幅度最大的股票,滨州活塞在当天也走出涨停的行情。同时,不到半年时间,滨州就有10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
  2010年,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实施大开发、大招商、大发展,积极开展招商推介,主动寻求与各级金融机构、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先后组织了北京、香港、重庆、欧洲等8次大型经贸洽谈活动,成功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共达成签约合作项目143个,涉及金额1965亿元。北京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说明会,推出100个重大项目,投资额1260多亿元,现场签约项目20个,资金额400多亿元。海内外有识之士通过关注黄三角开发支持滨州发展
  2010年9月27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暨滨州经济社会发展院士专家高峰论坛召开,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当日至28日,多位顶尖专家云集滨州纵论“黄河三角洲科学开发与和谐高效发展”,为滨州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资料,也大大开阔了滨州人的视野。
  2010年恰逢滨州撤地设市十周年,为展示成就,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十周年庆祝活动。同期,举办了“黄三角”发展战略说明会、“黄三角”发展高层论坛、首届“黄三角”农洽会……活动期间,来宾省部级以上领导90多人次,专家院士上百人次,境内外2800多家企业参加活动;中央、省主流媒体刊发报道滨州的新闻稿件逾千件,更加提高了滨州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里曾是举行“六方会谈”的场所,今天我是作为一个来自山东的小老头,恳请大家多多关注‘黄蓝’开发、关注滨州发展。”2011年11月23日,在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周年的特别日子,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厅,“2011山东滨州加快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北京)推介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营造了幽默和谐的氛围。这次推介会云集了李肇星,时任博鳌亚洲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等许多高层人士,他们热情地为“黄蓝”开发支招与呐喊。龙永图建议滨州市委、市政府用更宽阔的视野、全球化的思维来发展国家战略。
  关心滨州“黄三角”开发的不只是京城的高端人士,还有四面八方的海内外众多有识之士。2011年,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近10个国家的55名博士、专家与滨州市企事业单位签订56项合作协议。滨州市实施了引进海外人才的“526工程”,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了10处引才工作站,落实国外引智项目94个,引进外国专家达到195人次。
  2011年,滨州有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全市上市企业达到14家,融资总额达到225亿元,在香港股市已经形成了“滨州板块”,境外上市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此外,滨州市还设立了滨州市“黄蓝”两区发展专项资金,成立了黄河三角洲(滨州)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北海新城基本成形,滨州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0年,滨州港被确定为全市一号工程。滨州港疏港公路、防波堤一期工程、防潮堤一期工程、2×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同年12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将潍坊港等3个港口确定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批复》,将滨州港提升为地区性重要港口。
  2015年6月26日,滨州港2×3万吨级码头正式开航运营!滨州港的成功启航,意味着滨州真正转身向北、向海发展,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发展,将古老的黄河三角洲和济南都市圈带入到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格局中去。
  2017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滨州港一类口岸对外开放,滨州港昂首迈入国家一类口岸大家族行列,这标志着滨州真正打开了融入世界的“海上大门”,滨州港拥有了国际海港发展平台。
  与滨州港相互依托,北海新城应运而生!邓向阳表示:加快北海新区开发建设既是抢抓历史机遇,促进黄河三角洲深度开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动滨州科学发展、追赶超越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一项符合民意、顺应民心的富民强市工程。北海新区腾飞之日,必将是滨州大地崛起之时。2010年4月2日,时任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光峰宣布北海新区临港产业起步区建设正式开工。2010年9月29日,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省级北海经济开发区。
  在盐碱摊上建“新城”,北海建设者们披荆斩棘,创造了超乎寻常的“北海速度”,不断丰富着不怕苦、不怕累、永往直前的“北海精神”内涵。到2017年底,北海经济开发区终于从昔日的盐碱荒滩一举跻身全市第二方阵的前列,这个滨州各县区兄弟群里的小兄弟,用7年的时间实现了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大关,年均增速71.5%,连续四年领跑全市。
  2015年9月28日,德大铁路通车,滨州火车站投入使用。至此,渤海之滨的滨州市结束了作为全省惟一驻地不通客运铁路的地级市历史。
  这对于滨州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十三五”期间,滨州还将陆续建设黄大铁路、滨港铁路二期、济青高铁、济滨城际,电气化改造淄东铁路等。到“十三五”末,滨州将形成“三纵(滨临铁路通道滨州段、黄大铁路、天津—滨州—淄博客运专线铁路项目)、两横(德龙烟铁路、新建济南至青岛高速铁路)、一城际(济南—滨州城际铁路项目)”的铁路主框架。届时,滨州人坐火车出行将更加便利,滨州也将逐步建成北连京津冀、西接省会城市群,东达青烟威,南至山东腹地的对外大通道,最终成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高效、生态已成为滨州经济发展主旋律
  高效、生态是黄三角国家战略的标签,经过近10年的发展,高效、生态已成为滨州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
  水面多、绿化足、景点丰、空气新,到滨州的外地客人无不这样夸赞滨州!我市自2008年开始实施林水会战,努力打造“北国江南”。经过10年不懈努力,我市完成造林156.2万亩,建成14处万亩生态林场,新增蓄水能力3.17亿立方米,完成各类水利工程7268项,清淤疏浚河道、渠道13271公里,新增除涝面积119.5万亩,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320.7万亩,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46.7平方公里。
  玉米皮做饲料、胚芽做油、玉米肉做淀粉和葡萄糖等……在我市,玉米经过不同工艺加工,能生产出近30种产品。同样,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在滨州经过深加工也身价倍升。目前,滨州市已有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63家,滨州已不仅是粮仓,更在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中走在了全国前列。2017年9月12日至13日,全国加快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会上,我市被授予“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称号。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基础,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全面集聚发展新动能。按照规划,到2020年,滨州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将实现1.2万亿级的产业规模,努力打造全国传统产业动能转换先行区。
  “不冒烟的工厂”——大数据产业在滨州的两个开发区加紧建设,给滨州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将是无可估量的。2018年5月14日,京东黄河三角洲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地数据中心主体封顶。该项目将京东在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与滨州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有机结合,通过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提升滨州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带动地方农业、文化、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而在北海经济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带来的税收将超过一个投资上百亿的传统企业。未来,北海经济开发区将逐步建设发展成为服务京津冀、辐射华中东、面向全世界的大数据产业中心。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