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记者(下)



  张婧雨
  200多场网络直播历练成为全媒体“小灵通”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不知不觉,已经工作两年多了。作为滨州日报一名全媒体记者,这两年里,我采写过新闻,策划过文案,编辑过稿件,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做直播,与滨州网直播共同成长的那些日子。2016年7月30日,一场名为“心者LP5风雨无阻,让爱传递”的爱心公益活动,开启了我的直播之路。
  一个看似简单的直播背后,其实是对记者文字功底、打字速度、现场反应等不同能力的考核。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词穷、抓不住直播重点环节等问题,一度让我对直播特别排斥,一个文字、图片、视频直播做下来,对于那时的自己来说,可谓是用尽了“洪荒之力”。不过很快,一天两个甚至三个直播的工作强度就让我适应并胜任了这项工作。除了熟能生巧,更要感谢自己的“强迫症”和“完美主义”。
  我是一个在细节上爱较真的人,文字啰嗦、照片画面杂乱、视频光线太暗……这些在我看来严重影响直播的美观程度,会使直播效果大打折扣。在保证直播正常进行的情况下,追求文字的精简、图片的拍摄、视频的剪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直播上手后,我开始尝试用相机拍摄再将图片导入手机后再插入直播,尝试将拍摄的视频进行剪辑再上传等方式,力求直播的高质量,虽然直播的美观度提升上来了,但却又给我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之间出现的时间差,保证直播及时?事实证明并没有什么捷径,只能提高手速。两年下来,我竟成为了报社数得着的手机打字“快手”。而直播本身带有不确定性,直播中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意外”,好在每一次准备工作做的到位,才能让我在200多场直播中做到了“零失误”,“强迫症”与“完美主义”在折磨着我的同时,也成就了我。
  今年8月16日,是一个对我来说值得纪念的日子。万万没想到,作为仅仅工作两年的年轻记者,我竟站上了全国媒体培训班的讲台。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融合创新实用技术培训班上,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围绕“日报类直播如何打造本地品牌”这一主题,介绍了滨州网直播的发展历程、直播特色、直播实例、直播品牌塑造等内容,让与会同行了解了滨州日报在全媒体产品打造上的探索和创新。滨州日报的全媒体传播经验引起了同行媒体的热烈互动与讨论,大家对我们在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方面的成果予以了肯定。
  这几年,直播成了各家媒体争相使用的报道形式,也是媒体竞争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报社同事的不断探索、努力下,滨州网现在已经形成了“先预告再直播”的模式,在直播开始前提前预热,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对于不同的选题选择不同的形式,比如图文、图文+视频、视频、是否加入VR等,使直播更加接地气,更有趣味性,更加贴近读者。与此同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直播业务越来越成熟,一支懂新闻、有能力的专业直播团队已经形成。
  又是一年记者节,我用文字写下我与滨州网直播的点点滴滴,是对之前工作的一个总结,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全媒体时代,激烈的媒体竞争、高层次的用户需求时刻提醒着我们,向前奔跑的脚步,永不能停止。
  李前军
  为滨州市民剪辑出更好看的短视频新闻产品
  一眨眼到报社工作已经三个年头了,滨州视频网搭建初期熬夜开会讨论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再次浏览网站看到备受网友关注的短视频内心依旧充满喜悦。
  在媒体融合迅速发展的当下,滨州日报社紧随时代步伐推进新媒体建设,2016年在滨州本地率先创造性地搭建了“滨州视频网”这个专业的短视频平台,由此开始“滨视”短视频落地生根。
  《开河湿地缤纷四季》是我作为新媒体视频记者在报社的第一部短视频产品,它的生产整整经历了一个半月时间,现在回看依旧震撼。它的生产过程让我重新认识了新媒体短视频和电视新闻视频的不同之处,让我在接下来的短视频生产中有据可依,也为我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提供了方向。
  《爱在滨州》MV的剪辑发布印象最为深刻。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可谓是争分夺秒,在接到原唱歌曲后五个多小时内搜集素材剪辑成片,凌晨第一时间发布,第二天一睁眼视频遍布朋友圈,内心是按捺不住的兴奋和激动。《爱在滨州》MV创下滨州视频网第一个10万+,我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短视频的魅力和它带来的喜悦感、获得感。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滨州视频网创意创新不断,产品阅读量日益攀升。我也同滨州视频网站一同成长,参与策划了多个系列产品的生产与发布。“代表委员请留步”、“全域旅游看滨州书记镇长当导游”、“创建文明城动画系列”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赢了广大网友和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同。“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旧动能转换”系列短视频第一次使用二维码配合报纸同步发布,实现了文字+图片+视频的全方位宣传,立体展现了滨州的经济发展,赢得好评。
  在互联网时代,滨州视频网正在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我也由最初的新媒体短视频记者的“新手期”迈步到了“熟练工”。伴随着滨州视频网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网友对内容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推进平台性媒体建设,丰富内容多样性成为接下来网站建设重点。2018年9月1日这一天我永远会记得,在三河湖小王庄,一向不善言谈的我,硬着头皮带着紧张的心情第一次走上讲台,跟众人推广滨州视频网。也就是在这里,滨州网拍客团正式成立。拍客团聚集了滨州本地各行各业的短视频爱好者,网站的内容丰富度和数量不断提升。随着拍客团影响力的扩大,拍客团成员也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拍客个人及团体60余人。
  从内部生产内容,到与拍客团体共融共建滨州视频网,滨州视频平台性媒体建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策划、写作、拍摄、制作、发布、推广也成了新媒体视频记者的必备技能。这也对我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时刻具备更高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必须从自身出发,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整个新媒体行业发展中游刃有余。
  经历过凌晨跨越黄河,赶过从阳信去邹平的夜路;片子剪辑修改十几遍,加班直到太阳升起。同样感受过片子一经发布迎来社会的褒奖。所有的经历都是前进路上的基石,也是我们共同前进的见证。5G时代即将到来,短视频领域的成长还在继续,新媒体视频记者携手滨州视频网将重新整装继续前行。
  刘青博
  通过滨州网传播文化热点满足受众精神需求
  2017年1月3日,我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了滨州日报社,走上记者岗位。得益于报社“传帮带”的传统,我在领导、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快速成长,由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变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依稀记得自己采写的第一篇稿件见报的喜悦,虽然文字不免稚嫩,但激情在胸,兴奋不已。
  稿件采写的学习从未间断,刚刚有了几分起色,我便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学习新媒体技术。因为我来报社时,正好是传统媒体的“阵痛期”。受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正在被颠覆,传统媒体纷纷尝试转型升级。滨州日报也在积极探索中前行,创造性地研发建设了平台型媒体——滨州网。作为滨州网采编人员,要完成网站、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的内容填充,就必须学会新的媒介技术。
  没错,移动互联时代,只能从事单一媒介形式报道的记者已很难满足读者需求。因此,报社领导强化全媒体生产意识,着力打造策划、技术、设计、采编、摄录、直播等全媒体运营团队,以提升每一位记者的全媒体产品生产能力,搭建报网端微全媒体矩阵。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不断学习,逐渐掌握了直播等新兴媒介的多项技术手段,图、文、音、视样样都能生产。经过一次次一线采访报道的历练,我慢慢地也明白了如何利用现有的媒体平台和报道手段进行宣传包装。
  我所在部门叫文教专题部,主要负责文化和教育相关题材的新闻报道。平日里,我在采写报纸、新媒体稿件的同时,通过熟练运用手机视频、图文进行直播报道,让每一个重大的文化、教育活动都让市民所知晓,讲好滨州文化故事,助推滨州文化热潮。
  说起滨州的文化热,可谓是“多点开花”。胡集书会、火把李庙会、市文化馆迎春文化荟、市图书馆亲子阅读系列活动等等。尤其今年夏天,大型古装京剧《游百川》排演、首届中老年文化艺术节举办、第三届全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作品展演举行,还有滨州影剧院“周末戏相逢”演出活动,滨州大剧院带来的高雅艺术,所演出的剧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是此前未有过的,掀起了滨州文化的一波高潮。
  那么,面对这些文化热点,我是如何报道的呢?一般情况下,在接触到一个新闻题材后,我会写一篇文字报道发在报纸上,同时配多张现场照片发在滨州网上。鉴于网络传播的媒介特点,发在滨州网的文字稿则不像报纸那样写的“格式化”。有些题材在微信朋友圈传播时不需要太多文字,多张图片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就会有相当不错的点击量。可以说,报纸和网络的同步传播,满足了不同受众、不同客户的需求。
  印象最深的,还数滨州大剧院明星云集的高水平演出。滨州大剧院的建成投用,填补了我市高档次文化设施的空白,在它运营10个月的时间里,郑绪岚、乌兰图雅、杨丽萍、洪剑涛、包文婧、王蓉蓉等多位名家都曾带来精彩演出,充分满足了滨州市民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所以,像这些热点新闻,我怎会错过。每当有大腕儿来滨州大剧院演出时,我都会提前策划,跟踪报道。通过滨州网新闻报道、演出预告发布、明星见面会直播、名家视频专访等形式,我将滨州大剧院精彩的演出及时呈现给市民。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