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在滨举办
农业专家学者韩店“论见”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张炜 通讯员 卢兰英
  11月24日至25日,第六届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在邹平市韩店镇举办。本次论坛由山东财经大学主办,山东财经大学农研中心会同韩店镇政府、山东产权交易中心、布瑞克农业信息集团等共同承办,主题是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经营创新。参加本次论坛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超过30个,加上滨州市农林畜牧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共300多人参加,本届论坛还收到学术论文36篇。
  据了解,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是山东财经大学主办的,由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高层次专门论坛,聚焦于中国农业经营创新,每年举办一届。自2013年举行首届论坛以来,已经成功举办过五届,前五届论坛分别在济南、临沂、德州举行。
  为让大家了解本次论坛内容,学习新知识,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经营创新进程,特将部分与会讲座者的发言摘录如下。
  创新体制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制度基础
  农业部政策与改革司副司长赵鲲
  一、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要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
  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实践中家庭农场的社区性有差异,包括社区内培育发展的家庭农场,如上海松江;社区股份合作基础上发展的家庭农场,如广东南海、四川崇州;跨社区土地流转基础上发展的家庭农场,如吉林延边、浙江宁波、湖北武汉。
  上海松江。2011年起,以村组为单位,农户自愿将土地委托给村组,经过统一规划整治后,以150亩左右一家的规模,在村组成员内竞争性选择家庭农场经营者。目前,全区15万亩左右的粮田,基本上由1000户左右家庭农场经营。其优势是成方连片,地租可控;劣势是集体投入,经营者选择范围小,推广条件高(劳动力充分转移95%)。
  广东南海。1990年代,以村组为单位把土地入股组建经济合作社,然后采取平均承包(允许农户继续经营与自己股份相对应面积的土地)和竞争承包相结合的方式,以50亩或更大规模在成员内通过竞争方式选择家庭农场经营者,后来扩大到非社区成员。
  浙江宁波。区域城镇化水平整体提升所引致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集中。其优势是土地、人才等资源的跨社区优化配置。劣势是地块细碎化严重,交易成本高,地租价格难以控制。
  今后,要实现市场主导下的跨社区土地经营权再配置:在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基础上,主要依靠市场力量,随着劳动力转移进程实现“三权分置”,培育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政策主导下的社区土地经营权再配置:在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的基础上,通过自愿组建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同时允许成员不入股自己经营承包地),在成员内通过竞争选择家庭农场经营者,推动“三权分置”形成。
  二、如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一是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清产核资的范围,对于资源性资产,充分利用现有成果,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是重点。明确清产核资的任务,包括查清资产、建立台账,建设信息监管平台,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二是科学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试点探索,注意防止多数人侵害少数人利益,特别是妇女的权利。成员身份确认要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相衔接。
  三是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主要是在有经营性资产的村镇,特别是在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来开展。股权设置应以成员股为主,是否设置集体股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民主讨论决定。股权管理提倡实行不随人口增减变动而调整的方式。现阶段,股权流转不能突破本集体经济组织范围。
  四是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全国有40.6%的村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山东42%),59.4%的村由村民委员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有集体统一经营资产的村(组),特别是进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应当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在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民委员会的支持下,按照法律法规行使集体资产所有权。
  五是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包括资源开发型、乡村旅游型、农业生产型、资产盘活型、联合发展型。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需要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
  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应瑞瑶
  一、农产品市场具有“柠檬市场”特点,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在“质量安全”方面很难形成“优质优价”机制。
  “柠檬市场(TheMar-ketforLemons)”也称阿克洛夫模型:交易一方并不知道商品的真正价值,由于难以分清商品好坏,因此也只愿意付出平均价格。
  由于商品有好有坏,对于平均价格来说,提供好商品的自然就要吃亏,提供坏商品的便得益。于是好商品便会退出市场。
  “柠檬市场”效应:由于农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情况下,信息的非对称性会导致逆向选择,“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会失灵。
  “柠檬市场”问题的解决途径:品牌强农。实施品牌提升行动,把品牌树起来。
  品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符号经济”,与农产品实物的内在质量关系不大;二是“实物经济”,即内在质量。“优质”需要增加生产成本,产量的减少和农业生产资料等成本的增加。通过品牌建设使“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规律在农产品市场中得到实现。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做保障。
  在农产品经营者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有助于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很难想象“市场交易”的农业协作方式能够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利益机制要符合“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的经济学原理。
  三、今后很长时期内,“大路货”农产品仍然具有广阔市场,“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升”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农产品区域品牌,具有公共产品特性,需要政府、协会等提供和维护,建议试行“生态农场”认证制度。农产品企业品牌建设,需要按照“参与约束”、“激励相容”原则,与农业生产者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机制。
  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通过“社区农场”形式部分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海试行的“三同制度”有助于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
  大数据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基础设施
  布瑞克农业信息集团执行总裁黄桂恒
  当前农业产业现状:中低端农产品过度生产,而高精端农产品稀缺,进口农产品与库存农产品结构性失衡,农业生产成本与农产品价格双重挤压。存在“农周期”难题: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众多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
  转型机会较为困难,应该转变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调整结构,依据市场调整种养、产品结构,依据禀赋调整生产次序级区域结构;联通市场,关注价格信号变化,引导市场预期,应对国际变化。
  问题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源禀赋数据缺失以及数据标准不统一,消费数据缺失、产销衔接困难,数据质量不够精细,缺少国际贸易数据,衔接失效,市场信息混杂,清洗缺乏标准。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需要直面全球竞争,以及农周期的挑战,大数据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基础设施
  布瑞克以农业大数据为核心,通过土银网解决土地整合开发、现代农业经营的基础问题,通过大数据解决生产经营决策的问题,通过集购网+农牧人解决农产品销售、产业化经营问题,在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提供全方位的“互联网+农业+金融”服务支持,打造以县出发、统一管理、接轨国际的“县域智慧农业生态圈”。流通数据更进一步地完善丰富数据层次,形成良性循环。
  布瑞克的县级农业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可以协助政府、农户、合作社实现:
  1、提供以农业大数据为基础的政府产业规划智能决策与招商引资支持,农户/合作社种植/养殖决策与市场规划,涉农企业风险管理与产销决策支持,涉农金融服务及风险管理支持。
  2、基于市场/遥感和物联网大数据的农业保险与风险管理。
  3、基于消费大数据的农产品品牌规划和营销支持。
  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实战
  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许玉明
  当前,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存在以下问题: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具有专业性强、技术管理要求高、营运成本高的特点;农产品信息发展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保障;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发展滞后;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推行障碍重重。
  解决思路:互联网+现代农业“顶层设计”。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农业垂直闭环运行服务对象,体现在各个端口。
  生产端:提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组织建设服务;精准的农业市场订单信息服务;以及链接基于农业订单的技物服务、农业供应链金融结算担保保险服务、对接政府资源的市场配置服务。
  批发端:提供长期稳定优质低价货源信息;统一的现代仓储、物流、配送管理后台;实用的订单管理及交易结算工具。
  配送端:提供全面的订单管理以及进销存管理,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
  消费端:提供优质低价的安全农产品市场渠道,可溯源的信息查询。
  政府与社会端:提供产地端基于生产贸易环节的农产品区划、规划、交易大数据应用监管体系,提供城市端基于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防控大数据应用监管体系。
  1978年以来中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一、合作组织发展历程
  1970年代末期,安徽省一些地方的农机手就主动联合起来,成立了松散的农机联合体。
  1998年,中国共有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学会12万个,会员农户620余万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从服务内容看,从事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信息传播的协会占53%,从事良种推广、生产资料联合采购以及其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占38%;甚至还有9%的协会兴办了科研或经济实体,有的还对初级农产品实行储藏运销和加工增值,已经接近于当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7年底,全国在工商系统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4万家;2018年9月底,农民专业合作社213.8万家,提高了81倍。
  根据农业部门的数据,目前,实有入社成员数11861万户,48.5%的农户都加入了各类合作社。
  这实际上反映了经济组织按要素贡献分配的基本原则,实际上是合理的。而且从实际效果看,小农户也能够从中获益,也是满意的。这说明这个农民合作社在一开始就遵循着实用主义原则,并没有严格遵循某种理念甚至法律(法律是根据理念制定的),农民只讲求实际效果。
  中国农民在进行合作和创造合作组织形式时,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样板可以参照,但其基本内核却接近于国际公认的标准合作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反过来也说明,拿着一个国际标准来硬套中国农民合作社,并把不符合标准部分说成“不规范”“,甚至是“假合作社”,本身就是不公平、不客观的。
  二、中国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的创新
  1、农机合作社。农机手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而组建的合作社。股份构成:资金股份+农机股份(+土地股份+劳动力股份)。分配:按股分配。
  与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比较,农机合作社更强调入社的股份(包括农机折价形成的股份),这是由于农机的价值较大,同时合作社股份构成较为复杂(农机、土地、资金等)所造成的,但在管理方式上依然强调民主,强调民办、民管、民受益,是中国农民对于世界合作社运动的重要贡献。
  2、土地股份合作社。成员以承包土地折价入股为主组建的合作社。股份构成:土地股份+资金股份。合作社类型: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由村委会主导,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组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有的目的经过统一整理后整体流转,有的是统一经营(或者二次分包)高效农业项目。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特点:不存在“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一些村委会牵头的合作社实际上流转了全村的土地,加入或者退出的自由很小。
  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盈余分配:按承包地折合的价格分配,和投入的资金结合在一起,土地相当于资金入股;保底分红,即承包地按当地土地流转价格折价,年底先按照这个价格给成员保底分红,然后再进行其他方面的分红。如果入股合作社盈余较多,则成员在保底分红的基础上还可以多分一部分。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看,保底分红背离了“风险共担”的基本要求,因而与标准的合作社差距较大;把承包地入股以流转价格(或经过商定后的其他价格)作为交易量分配盈余。
  3、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特点是成员同质性、社区封闭性、决策民主性、分配均衡性。
  企业领办合作社。早期可能仅仅是企业的一个部门,甚至隶属于原料部门,但长期以来,一直在协调二者的利益关系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共同建立合作社,将原本属于外部交易关系内部化,有利于双方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并加大了双方的违约成本,减少了违约现象的发生,并有利于帮助农户建立起稳定的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
  实践中,一些企业领办的合作社甚至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化:广东温氏集团、山东新希望六合集团。
  这样的发展趋势是中国企业家和农民的伟大创造,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符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大方向。
  现实中,无论哪种类型合作社,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或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都是中国农民对世界合作社运动的贡献。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形式正是中国合作社的生命力所在。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