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05版
发布日期:
铭记沧桑巨变来时路 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改革开放40周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历程综述
    德大铁路通车。

    原北镇化工厂(现滨化集团前身)安装常减压炼油装置。

    1992年地区行署实施四大兴滨工程。


    2018年2月,滨州市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大会召开。

    2018年1月,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

  本版组稿滨州日报/滨州网 通讯员 籍江涛 伊善强  记者 李伟伟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管理、计划体制改革的历程,滨州的发展和改革主要经历四个阶段
  改革初步展开阶段(1978—1984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全区对农村生产、主要农副产品收购分别实行指导性计划和指令性计划;推广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合同制;广开流通渠道,活跃城乡市场;对工业企业的管理逐步进行放权;逐步实行以中长期计划为重点的计划体系,把科技、经济和社会计划结合起来;逐步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形式。
  投资体制进行改革,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资金,试行由国家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实行有偿使用。1980年到1983年,全市实行大包干的单位达99.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基本稳固下来。1983年和1984年先后进行了两步“利改税”,使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在更大程度上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时期,各项改革的兴起与展开,为长期封闭的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1984年同1978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9%,远高于1952—1978年年均5.0%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8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115.56万吨,比1978年增长32.8%;棉花总产18.08万吨,比1978年增长17.7倍。
  改革全面推进阶段(1985—1991年)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市直和县域。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广泛推行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计划、财政、金融、价格、劳动工资、外贸、物资等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多年来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发展。
  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发展存在的矛盾的焦点是经济效益太低。只有在提高经济效益上做好工作,争取年年有所进步,才能逐步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等矛盾,保证国民经济以较高速度持续发展。l990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专门提出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在此期间,滨州地委、行署召开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严格按照“必须坚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的会议精神,突出强调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力求全面提高全区的经济效益。就此,全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扭转乡镇企业发展地位。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把农村经济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大力发展农贸市场,逐步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这一系列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动性。10月10日地委、行署下发《关于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刹住农村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扣款之风,保护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大好形势,促进第二步改革。“七五”期间,全区确定六大经济林基地建设,包含无棣、阳信、邹平等六个县区,涵盖枣、鸭梨、柳蜡等六大经济作物,共计133.5万亩。多次召开全区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强调把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当作战略任务来抓,实行择优布点、重点扶持、中心突破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发展乡办、村办、户办、联办企业,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多种经营,积极开展横向经济联合。1990年,全区7县市全部跻身全国产棉百强县市行列。农业的发展一度改变了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产业结构比例趋于协调,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奠定了一定基础。
  加大工业调节力度,下放审批权限。20世纪80年代,国家调整了重工业发展方向,明确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主要是向为农业和消费品工业服务的机械工业发展。这就促使工业内部的结构开始趋于合理。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再次提出,继续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鼓励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增加花色品种,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期,还着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技术改造。根据中央指示,1988年4月,全区企业承包工作会议召开,地委要求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认真贯彻“配套、完善、深化、发展”方针。至4月中旬,全区县以上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的210家,占企业总数的82%;流通企业实行承包的350家,占总数的85%;流通小门店已承包、租售90%以上。1989年12月,全区清理整顿公司工作会议召开,要求坚决果断地撤、并、转一批公司。至1990年3月,全区共撤、并、转公司145家。滨州活塞厂、鲁北化工等一批大型企业崭露头角,滨州活塞研制完成的“铝硅合金活塞制造技术”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鲁北化工总厂获批建设全国第一套年产3万吨磷铵、4万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6万吨水泥国产化示范装置。滨州化工厂7万吨重油催化裂化工程、邹平铜矿一期工程均列入惠民地区“八五”重点项目行列。
  “七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实行指导性计划,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控制总规模。基本建设投资中,预算内拨款改为贷款的投资,列入国家、省和地区信贷计划的基建贷款、省和地区利用外资、省和地区统一筹集的建设资金,实行指令性计划。1991年后,项目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大幅放宽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审批权限。1992年初,根据国家、省有关进一步下放权限、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有关指示精神,参照省里做法,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进行了简化和下放。对需地区审批的项目,除利用外资项目审批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外,其它建设项目只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把项目审批权限做了进一步下放,赋予了县市较大的项目审批权。
  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经济协作。1986年7月,地委、行署在北京召开首次经济技术信息发布会。会上,惠民地区与北京市西城区确定意向性的经济和技术协作项目38个,签订了关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议定书。10月,全国第一个地域性联合经济组织环渤海地区经济信息协会在河北省沧州市成立,时任惠民地区行署副专员赵延孝被选为会长。1988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山东考察期间,听取了惠民地区的工作汇报。李鹏对惠民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对开发黄河三角洲作了重要指示,并为惠民地区题词:“发扬革命传统,振兴惠民经济。”
  完善制度建设,改善人民生活。1985年起,国家和地方预算内以及省机动财力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全部实行拨改贷;逐步建立以中期计划为主的计划体系,开始编制国土规划和经济效益计划;基本建设全面实行投资包干,实行招标承包制。1988年起,对非生产性建设按一定比例认购重点企业建设债券。1991年,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并实行投资许可证制度。逐步建立起了以中长期计划为主的计划体系。1985年1月,按照《山东省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试行方案》,全区社会招工开始实行合同制。1988年5月,地委、行署部署住房制度改革工作,要求将暗贴转为明贴,将住房作为商品,建立住房基金,开放房地产市场。与“文革”及以前相比,该阶段我国通过提高城市工人工资、改善医疗条件,大力发展教育、推动发展农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程度地提升。
  改革迈出决定性步伐阶段(1992—2002年)
  这一阶段,全市(区)进行了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同时财政、金融、外汇外贸、流通体制、社会保障、住房等一系列重大配套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全市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1992年,依据中共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计划体制改革的步伐,年度计划主要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重大政策措施,建立宏观调控指标体系,加强国民经济总量平衡计划,强化计划的导向作用,增加计划的信息量;重点推行以国有、集体资产独资、控股或持大股为标志的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以五年计划为主、中长期计划相结合、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系。
  1994年,建立指导性计划制度和以中长期计划为主体的计划体系,突出计划工作的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加强对经济走势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建立计划、金融和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同年,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投资主体;建立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建立项目申报审批制度。
  1997年,按照国家计委的相关要求,对投资体制进行调整,所有经营性投资项目必须按要求组建项目法人,落实规定比例的资本金;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加强项目咨询论证,培育和完善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
  1998年,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的要求,以企业产权制度和配套完善为中心环节的城市改革步入高潮。
  在此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专项规划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明显改善。2002年同1991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4.7%、24.3%和16.0%;城乡居民收入年均递增14.8%和14.3%。
  以完善为主体的新阶段(2003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改革开发以来滨州经济增长最快、最好的时期,也是全市初步告别欠发达、进入全省中游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滨州积极作为,攻坚破难,经受住了金融危机和非典疫情等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严峻考验,建设了“四环五海”重大工程,抢抓“两区”建设重大发展历史机遇,创造优良条件鼓励魏桥创业等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出台政策倾斜支持现代物流和旅游业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任务。
  围绕“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招商是重点,实干是关键,稳定是基础”的工作方针,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等制定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提供。
  2015年,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初步实现省、市、县三级在线项目申报功能。实现非涉密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所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全流程网上办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即时电子监察。建立透明、规范、高效的投资项目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
  2016年,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组织市“对接重点项目县区行”活动、政银企合作会议、多种渠道发力,落实优惠政策、破解用地难题,强化检查督导、落实推进责任,强化服务和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017年,落实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突出关键环节,持续精准发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管理实现重大转变,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区域发展更加科学,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40年来,滨州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从过去那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变为现代化的“实践中心”,从当年经济面临崩溃的“欠发展国家”,成长为“最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民族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滨州紧跟时代步伐,有条不紊搭起改革的四梁八柱,蹄疾步稳推出多项改革措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管理实现重大转变。摆脱了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观念束缚,建立起新的发展理念,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各种比例关系的协调,更加注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经济管理实现了从微观为主向宏观为主的转变,从依靠行政命令向主要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的转变,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大大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经济结构日趋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63.96:18.92:17.12调整为2017年的9.1:46.8:44.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定下降,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工业规模不断壮大,支撑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培育形成了魏桥创业集团、西王集团、亚光集团等一大批在中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大型企业。服务业的比重呈增加趋势,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7%以上。
  区域发展更加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县域经济良性互动,支持、促进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产业,促进黄河南北县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滨州市各县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特色优势、产业优势,呈现协调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实施“渡河战役”,促进、扶弱、带中间,强乡镇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弱乡镇落后面貌逐步改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水平。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改革放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地位从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逐步提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领域,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
  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要用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坚定行动,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作为贯穿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单元”,改革开放是一次永不停歇的远征。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不比改革之初小,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改革定力、历史经验、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实践方略也都进入了新境界。从更高起点系统性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新征程的画卷会比以往更蔚为大观。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各项改革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几十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力的保障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在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推动发展和改革工作继往开来,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从滨州发展历程看,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促进了观念的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全市经济迅速恢复并获得了较快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滨州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使广大干部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心,振奋了精神,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从2003年起,针对发展过程中干部群众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每年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解放思想活动,掀起一轮又一轮发展新高潮,实现一个又一个赶超的目标。事实再次证明,打开发展的新局面,必须解放思想。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滨州市经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只有发展才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唯一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市委、市政府依照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自身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确定了本市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事业就会顺利推进;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个中心,各项事业就会遇到大的挫折。只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新阶段,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研究制定适合滨州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才能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我市坚持在发展中推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把中央和省委精神与滨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在结合中出思路、出特色、出成效。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