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数说滨州看巨变
    1978年-2017年滨州市三次产业图

    1978年-2017年滨州市人均GDP及增速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李伟伟通讯员胡雪苒王政雷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因为开放,滨州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因为开放,滨州分享了中国发展的机遇——
  40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忘初心、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持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深入探索符合滨州市情的发展道路。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大为提升,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民生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追赶超越,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滨州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84%,只及第一产业的四分之一略强。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伴随着对工业企业的一系列改革,工业经济的发展步伐迅速加快,到1992年工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达到34.81%。进入新世纪,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显著增强。到2007年底,工业比重达57.07%,比1978年提高39.23个百分点,大大高于第三产业的27.41%和第一产业的10.63%。2007年以来,随着“二三一”产业结构的初步形成,工业比重虽有降低,但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64.0:18.9:17.1,调整为2018年上半年的7.4:44.3:48.3,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经济重心已经开始转向服务业,进入了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衡量“三农”发展水平和质量,要看两个关键指标:吃得行不行,腰包鼓不鼓。40年来,我市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内部比例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变了“种植业独撑天下”的局面,牧渔业比重上升。在1978年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80.4%、3.2%、9.4%、2.8%,2016年农、林业分别占51.2%和1.9%,比重分别下降了29.2和1.3个百分点;牧、渔业分别占27.5%和12.6%,比重分别上升了18.1和9.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稳步增加,种植结构逐步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市种植结构极不合理,突出强调粮食种植忽略了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效益不明显。1995年以来,结合农业发展新思路,滨州种植业结构显著调整,由“粮经”二元结构为主转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为主,呈现出粮食播种面积稳中趋降,经济作物面积不断增加,农民生产要素不断丰富,高产田增多,低产田减少的整体特征。粮食产业创造了“滨州模式”,滨州市被授予“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称号。 
   改革开放40年来,滨州工业经历了前慢后快的发展历程。1978年滨州市工业总产值3.99亿元,2017年总产值达到8058.88亿元,增长770余倍。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0.99亿元,2017年达1116.89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7.4%,较改革开放前翻了十番以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效益也在不断上升,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92.86亿元,是1978年的2477.5倍;实现利润274.98亿元,是1978年的1081.3倍;实现利税474.29亿元,是1978年的1149.5倍。
  改革开放初期,技术水平不高、附加值低的轻工业企业在全市工业中占据绝对优势,随着我市工业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重工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轻重工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分别占50.25%、49.7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015.4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7.3%。
  加快投资建设步伐,众多项目建成投产,集中办成了一批事关滨州长远发展的大事
  40年来,我市加快投资建设步伐,众多项目建成投产,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累累硕果。
  40年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从1978年至2017年,投资额由1.5亿元发展到2187.9亿元,年均增长20.0%,2017年投资额是1978年的1481.1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投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17年全市民间投资达到1786.7亿元,占据了全市投资的八成以上,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
  1978年,全市投资主要集中在二产,仅有少量一产投资和三产中的批零、教育、卫生、公共设施等行业投资,项目个数少,行业分布门类单一,经济大类少。经过40年发展,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更趋合理。2017年,全市3344个项目(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一产实现投资58.3亿元、二产实现投资1300.1亿元、三产实现投资829.5亿元,三次产业投资比为2.7:59.4:37.9。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日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979—2017年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基础建设领域投资不断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滨州港投资60亿元,2个3万吨级码头正式通航,打开了滨州对外开放的海上通道。德大铁路投资29.3亿元,2015年9月开通到北京等客运线路,彻底结束了滨州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十二五”期间市城区基础设施累计投资66.9亿元,比“十一五”增长67.6%,修改建道路290公里,桥梁51座,打通城市道路18条。
  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市,对外经济跃上新台阶,构建起现代产业发展框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先后把握“两区一圈”战略、全球产业转移等历史性机遇,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确定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地位,对外开放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全市商务系统和滨州海关、滨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涉外部门、市政府各部门、开发区和各区县共同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改善了通关环境,提高了口岸工作效率。滨州保税物流中心作为山东省四个保税物流中心之一,于2015年1月封关运行。
  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的重要力量。进出口总额由20年前1997年的1.46亿美元,发展到2017年的673亿元人民币,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市。对外开放发展也进一步培植起魏桥创业集团、华纺股份公司、山东亚光集团、西王集团等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同行业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市对外合作不断“走出去”、“引进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日本住友、美国江森等世界500强相继投资我市,形成了以机械设备、电子信息、化工、有色金属等为主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外商投资企业对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市在境外投资、劳务输出、外对承包工程、建立营销网络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我市经商务机关核准的境外资源开发项目有9个,分布于美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初步实现了我市境外投资在全球各大洲的点式布局。魏桥创业取得了几内亚22亿吨高品质铝矾土矿采矿权,每年将回运矿石3000万吨。愉悦家纺在乌克兰投资建设“中国—乌克兰亚麻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科技产业园区”。西王集团并购世界上最大的运动营养品供应商加拿大Kerr公司。开泰集团成功收购荷兰爱博特等4家欧洲公司。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市人口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财富明显增加。如果说前些年的突出特点是“增长更快”,到了近5年,则表现为“质量更高”。
  1978年,全市总人口312.01万人,2017年,总人口达到394.25万人,40年来,净增84.24万人。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4.7%变为2017年的50.2%,城乡人口比例发生根本性改变。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19元,是1978年的37倍,年均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07元,是1978年的233倍,年均增长14.6%。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4749元,比1978年增长121倍。
  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1978年仅为2428万元,1985年破亿元大关,1988年突破十亿元,1997年突破百亿元,2015年突破千亿元,2017年达到1383.32亿元,呈现几何式跨越增长。从人均储蓄存款看,1978年仅为8元,2017年达到35555元,增长了4443倍。
  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6.28亿元,是1978年(1.53亿元)的148倍,年均增长13.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0.28亿元,是1978年(0.95亿元)的348倍,年均增长16.2%。
  重点民生项目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7年,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1228套,基本建成9652套。累计改造农村旱厕62.5万户,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市域整建制全覆盖;农村危房完成改造5720户;清洁取暖“煤改气”、“煤改电”完工7.48万户。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2亿元,新增道路面积13.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6.78公顷,集中供热面积61.24万平方米,供水管道和排水管道长度分别新增11.28公里和25.77公里,用水普及率和用气普及率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
  四十年跨越发展,四十年砥砺前行。站在新的起点上,压力与机遇并存。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滨州发展将面临新考验。同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纳入全省“一基地四区”规划,高铁、高速公路、货运铁路建设等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长期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只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科学把握分析形势,就一定能实现更大的作为。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