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科员刘飞鹏:
引入社工理念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葛肇敏 通讯员 李海涛 王雪峰
  ■编者按
  今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第三届齐鲁和谐使者名单,我市共有6人上榜,涉及社会救助、殡葬、养老等多个领域。他们分别是市救助管理站科员刘飞鹏、邹平市殡仪馆副馆长张道军、滨城区市西街道彩虹湖社区综合党委书记于艳、沾化区子梅养护院院长高子美、阳信县信城养老服务中心院长李树亭和无棣县阳光养护院院长鞠培青。
  齐鲁和谐使者,是指具备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丰富实践经验,能力出众、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经选拔认定的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当选的六位“齐鲁和谐使者”在他们各自的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即日起,本报特推出“齐鲁和谐使者”风采系列报道,陆续刊发6位“齐鲁和谐使者”的事迹,以飨读者。
  自2012年从事救助管理工作至今,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刘飞鹏已经跟流浪乞讨人员打了6年交道,逐渐成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行家和创新工作方法的专家。
  工作中,刘飞鹏努力将社工专业理论知识与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劝导、源头治理、滞留人员寻亲等业务结合起来,为符合政策的流浪乞讨人员争取政策,帮助最弱势的社会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不让他们再次外出流浪。六年间,已经数不清他给多少流浪乞讨者带去了温暖——你忘了家在哪儿,我帮你找;如果找不到,我便是你的“家人”。
  做服务提供者,亲人般对待受助人,给与他们温暖
  在严寒、酷暑等极端天气下开展街面巡查,救助、劝导流浪乞讨人员,是救助管理工作的常态,刘飞鹏也不例外。在他接触过的受助人员中,有的由于长期在外流浪,导致性格怪异、有暴力倾向;有的患有传染疾病和精神疾病。而刘飞鹏始终以家人般的温暖关心他们,与他们平等交流,耐心劝导。
  封老汉的老家是滨城区三河湖镇封杨村,在樊家市场露宿已经八九个年头。封老汉患有精神疾病,脾气古怪,哥哥妹妹曾找来要接他回家,却被他指着鼻子骂走。久而久之,家人也对他失去了耐心,任由其露宿街头。对这个救助“常客”,刘飞鹏一直记挂在心,在遇到极端天气时,刘飞鹏必定会到他露宿的地方看一看,给他留下必要的御寒衣物和食物。
  2016年1月24日,滨州夜间气温降到了-22.6℃,刘飞鹏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封老汉。当晚,刘飞鹏和同事又一次去给封老汉做思想工作。就在刘飞鹏劝说之时,封老汉突然大喊:“我的手榴弹呢?”顺手摸起一个空酒瓶,狠狠砸在刘飞鹏脚边,玻璃碴碎了一地。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刘飞鹏和同事吓了一跳。“这可咋办,这么冷在外边肯定不行!”刘飞鹏紧急联系了封老汉的哥哥、妹妹,但封老汉对家人的话同样置之不理。见此情形,刘飞鹏赶紧联系公安、医院等部门。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封老汉送至医院治疗。从晚上8点到凌晨1点,刘飞鹏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户外站了5个小时,回到家时,双脚已经冻得几乎失去知觉。
  救助工作没有春秋冬夏,没有黑夜白天,一年365天时时刻刻都必须保持待命状态。进入三伏天,刘飞鹏和同事们就要钻进“烧烤模式”的热浪里。顾得了工作就顾不上家庭,家人有时候埋怨他:“领导不认识几个,对街上要饭的却清楚得很。”在刘飞鹏心里有一个笔记本,只要是站上救助过的受助人员,他张口就来。
  做专业实践者,“四步寻亲”找到滞留人员回家路
  在滞留人员寻亲中,如何用最有效的办法帮助他们找到家,需要独特的“窍门”。在多年的工作中,刘飞鹏运用倾听、认同、同感、尊重等个案工作技巧与滞留人员沟通,总结出了一套四步寻亲工作法——“一看、二听、三问、四查”,这一做法也得到了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肯定,在全国、全省进行推广。
  2014年6月,滨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了一名女性流浪乞讨人员。该流浪者患有精神疾病,说话含混不清。最初回访时她都置之不理,后来刘飞鹏改变了交流方式,每次都选择她心情较好的时候跟她聊家常,渐渐熟络之后,她含混地说出了“王秀俊”这几个字。刘飞鹏立即联系公安机关,进行信息筛查,确认省内有10多个符合的对象。
  随后,刘飞鹏和同事们根据筛查的信息一一核实。最终确认了王秀俊是商河县龙桑寺镇贾家村人。此时,王秀俊已经离家13年。第二天,王秀俊的儿子和外甥女就赶到了救助站,看到王秀俊时,儿子扑到母亲怀里失声痛哭:“娘啊,13年没见你一面,今天终于找着了。娘啊,你可甭再跑出去了!”高一时就失去母亲的刘飞鹏,对“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感触真切,他对家人团聚的理解更为深刻。救助站的滞站人员或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谁不希望家人团圆。
  帮滞留人员寻亲是一个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每一个星期四,刘飞鹏都会跟同事们对滞留人员进行回访。滞留人员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眼他们都不会轻易放过,为此他们不知打了多少个电话,来来回回地到派出所户籍科核查信息。河南平顶山的吴根、山东莱芜的陈玉梅、陕西汉中的陈菊兰……每每看到家人团聚的场景,刘飞鹏都更加坚信,只有家才是流浪乞讨人员最好的归宿。
  自2015年至今,刘飞鹏已帮助100余名滞留人员寻亲成功,护送滞留人员至河南、四川、云南、安徽、辽宁等十余省份和地区,每年的护送里程达1万余公里。
  做路径探索者,积极推进社工服务与未保工作相融合
  2016年,滨州市救助管理站被山东省民政厅列为全省第一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标准化试点单位。为做好未成年人标准化试点,刘飞鹏也开始研究国家、省市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各项政策。他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向救助站领导推荐引入专业社工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建议。
  由于滨州社工发展尚不完善,刘飞鹏又开始探索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途径。2017年7月,市救助管理站成为全市第一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招标方式购买社工服务的机构,为我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正规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为使本次试点工作更具代表性、可复制性,刘飞鹏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救助站领导推荐了彩虹湖社区、利民社区、逸夫小学和惠民县何坊街道办事处福苑社区作为试点社区。其中,彩虹湖社区和利民社区是城镇社区,同时也是逸夫小学的招生片区,便于学校社工和社区社工协同对困境未成年人开展帮扶;福苑社区是农村社区,重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社工帮扶。
  在刘飞鹏的积极推动下,四个试点社区的社工组织积极在辖区内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入户调查、需求评估等工作,并开设四点半课堂,切实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了社工专业服务带来的便利。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