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山东香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连民:
借智借力借势将村办小工厂发展成现代粮油行业标杆
    刘连民接受记者采访。(李默摄影)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裴庆力 通讯员 刘刚 赵玉雷
  从一座刚刚兴建的村办小工厂起步,经过近30年的发展,香驰控股现已成为集生态原料种植、大豆玉米精深加工、热能动力、污水处理、收储物流等产业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集团。而创造这一粮食产业发展奇迹的正是企业的“领头人”——山东香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连民。
  带领刚放下锄头的农民艰苦创业,一系列管理制度让他们变身企业骨干
  时光回溯至30年前。
  1988年,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占用了博兴县陈户乡(现陈户镇)阎陈村的土地,给村里拨付了丰厚的一次性补偿金。是坐吃山空,还是利用这笔资金投资创业?村“两委”班子一时踌躇不已。
  恰好,当时博兴县粮食局帮扶该村,考虑到村民“农转非”后的安置问题,便和村“两委”商量决定用这部分补偿金建设大豆加工项目。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香驰控股前身博兴县浸出油厂(后于1990年改为县植物油厂)应运而生。
  1989年2月,工厂开始建设。同年12月,县粮食局决定选派刘连民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此时的他,为阎坊乡(现吕艺镇)粮食所所长,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仕途看好。一方面是公务员的铁饭碗,一方面是一个陌生的新企业,到底该如何选择?“当时,思想斗争很激烈。”刘连民回忆说。最终,当时32岁的刘连民决心放弃大好仕途,到这个新环境里去闯一闯。
  当时,厂里总共80多名刚刚放下锄头的“农转非”员工,他们都是原先村里的村民,文化水平低,高中生只有两个。许多员工受长期以来养成的自由散漫习惯影响,还不习惯按时、按厂规上下班,而且员工们裙带关系较多,一时难以管理。针对这一问题,刘连民认为,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人。
  于是,上任伊始,刘连民首先制定了十三章七十七条的规章制度,并且在员工大会上强调:“不干则已,干就干好。人家能干好的事,我们一定能干好。别人干不好的我们干好了就是有本事。”同时,为解决员工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厂里还组织建起了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学习班。在规章制度的严格奖惩下,厂里的管理逐步规范化,许多人成了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革新能手。此后,刘连民还带队外出考察学习同行企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厂里先后实施了军事化管理法、单元式管理法、量化动态管理法、净化意识教育、启发式管理法、四岗并存、末尾淘汰管理法等。
  “企业运行效率高不高、效益增长快不快,关键看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我们同时期建厂的企业,在1995至1999年间纷纷倒下,所剩无几。除了市场竞争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在管理上出了问题,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管理,企业管理松散乱。香驰为什么能够活下来,并且奠定了后期发展的坚实基础?靠的就是扎实的基础管理。”刘连民回忆道。
  10年内让一座村办工厂成长为全国油脂行业前3强
  除了制度约束、加强学习外,刘连民还采取了一些亲情化管理方式。一次,一位职工的家属病了,穷困的家庭根本无力救治。刘连民得知后,号召全体干部职工捐款。这在当时还是个比较少见的举动。这次捐款让员工对工厂更增加了认同感,全体员工更加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另外,厂里还大力推进节能挖潜,推出了“116工程”“两筛一拌工作法”“两提一降”挖潜增效活动等。仅1997年一年时间,就实现挖潜增效320余万元。当年,企业被授予山东省标杆企业荣誉称号,“远学邯钢,近学博兴县植物油厂”成为省内业界口号,许多省内外粮办企业纷纷来厂学习经验。到2000年,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让企业“严、细、实”的管理文化基本形成。
  靠着不服输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魄力,在刘连民的带领下,博兴县植物油厂在10多年的时间里,以“扩大——巩固——再扩大——再巩固”的模式,逐步做实做大,大豆日加工能力由50吨到130吨、270吨,再到750吨,几年一个台阶,逐步发展起来。到1999年,企业固定资产由建厂时的350万元增长到4263万元,产能达到日加工大豆1200吨,利税以平均每年44.8%的速度递增,连续6年稳居全省同行业第一。2000年,企业投资6500万元,新建日加工大豆1500吨生产线,日生产能力达到3000吨,进入国内油脂行业前3强。
  不盲目跟风,在产业链上做文章赢得了国内国外市场信赖
  进入新世纪后,2000年底,企业改制更名为香驰粮油有限公司,刘连民任董事长。次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公司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当时,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大豆市场完全开放,大豆进口数量也随之连创新高。相当多的外资企业也开始进入中国油脂行业,对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国内有实力的粮油企业开始进军临海,沿海、沿江布局建厂。这些企业迁建主要是受进口大豆的运输成本因素影响,加之当时沿海、沿江招商引资政策较好,当地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当时,摆在香驰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跟风去沿海建厂,二是在产业延伸上做文章。刘连民选择了后者。刘连民介绍,经过多方论证,公司决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层次,走系列化发展路子,推进大豆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
  公司在多次邀请业内权威人士和专家对产业发展号脉、把关后,决定进入大豆蛋白产业。从2001年开始,公司建设投产了2万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同期配套建设了热电项目和污水处理项目,香驰在大豆产业链延伸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大豆分离蛋白项目2004年底竣工投产后,公司相继开发、生产出了两大类28个品种的主、副产品,优化了产品结构,提升了产品层次和附加值。同时,公司还逐步向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发展。2006年,公司接管了原博兴县兴粮淀粉公司,开工建设了年加工50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和年产10万吨果糖一期项目。与大豆产业一样,公司在拉长玉米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形成了系列化、层次递进的产品体系,产品的种类、档次和附加值持续丰富和提升。
  “蛋白项目一上马,我们就开始布局国际市场,主要是指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大豆蛋白产业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主要在国外,我们进入这一产业时是比较超前的。放眼全球,日本不二、美国杜邦等企业在大豆蛋白产业方面是最具优势的。我们近年来与日本不二进行合作,在工艺技术、产品研发、精细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刘连民介绍,2007年果糖项目建成后,2008年下半年产品达到可口可乐标准,并接到了10万吨订单。现在公司的蛋白产品也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2004年,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国内大豆加工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许多大豆压榨企业纷纷破产,甚至被国外企业收购。事实证明,刘连民没有跟风是个明智的选择。在产业链上做文章不仅让香驰没有在行业里掉队,反而浴火重生,走上了一条发展的快车道。
  践行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循环经济模式
  从2000年到2008年,香驰大豆、玉米两大产业链逐步做强,同时公司的热动、污水基础产业也快速发展,“2+1”的产业模式整体框架初步形成,“2”指的是大豆、玉米精深加工两大主产业,“1”是指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物流运输等基础产业。
  这一时期,公司发展不仅有了量的扩张,更有了质的提升,蛋白、果糖等产品国外市场占有量不断增大,成为主要盈利产品,争创了新的发展局面。特别是,2005年,香驰导入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形成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五大循环圈,实现了原料、副产品、水、废弃物、能量的循环利用,成为业内模范。通过精深加工,“吃干榨净”每一粒大豆、玉米,大豆每吨增值570元,玉米每吨增值443元。除了对大豆、玉米吃干榨净之外,公司的污水处理还逐步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配套的有沼气发电,精制天然气、厌氧污泥、好氧污泥深度开发等项目一年可为公司带来1000余万元的利润。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原料的利用率提高了2%,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达到了85%以上,年减排温室气体1600余万立方米。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是工信部认定的全国第一批“绿色制造企业”。
  “纵观香驰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不断探索。我们把‘生态香驰,绿动中国,基业长青,行业典范’作为发展愿景,实实在在践行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两年,很多同行企业都因为环保问题、安全问题限产、停产,但是我们没有受到一丝影响,是因为我们平时用功了,用心了。”刘连民说。
  2011年,公司改制更名为香驰控股有限公司。立足国际国内行业发展趋势,刘连民重新梳理了香驰的发展现状,与公司领导层规划实施了新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大豆、玉米两大主业。2012年底,公司淘汰了原陈户老厂750吨生产线和原低温粕270吨生产线,随之而来的是规模效益和发展质量的再提升。
  自2012年到2016年,公司先后建成了龙口年加工150万吨大豆项目,10万吨大豆分离蛋白一、二期项目,果糖二、三期项目,日加工1000吨大豆低温粕项目,日处理2万立方米工艺废水项目,实现并保持果糖行业标杆。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销量逐年提升,尤其是高端产品、高端客户占比进一步提升。从2015年开始,公司的豆粕、豆油、大豆蛋白、果糖产品持续保持“零库存”,2017年大豆蛋白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3%,果糖2016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9%。
  积极推动技术研发创新,借智、借力、借势实现基业长青
  多年来,创新是香驰壮大的主旋律,也是推动香驰发展的根本动力。刘连民始终重视科技研发创新,积极推动技术研发创新。
  据统计,自1992年以来,香驰实施重大及较大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近700项。在技术研发基础建设上,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了大豆分离蛋白、果葡糖浆技术研发中心,组建研发团队6个,共120人,取得国家专利60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近10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50亿元,新产品创造利税约4亿元。同时,与国家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合作,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聘请千人计划专家1名,教授5名,取得各项技术创新成果170余项。公司还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每年香驰用于改造的投资都在3000—5000万元,并不断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确保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始终领先于行业最前列。
  “我们的蛋白、果糖生产线、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在全国行业工艺技术领先,全球行业一流。公司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和应用技术创新,每年都有多项专利成果。同时,公司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实现产学研结合,践行了借智、借力、借势’‘三借’发展理念。”刘连民介绍。
  回首企业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刘连民感慨万千:“总结这30年来企业发展的经验,我觉得四点最珍贵。一是坚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的作风,从严、从细管理,干实事、创实绩、图实名;二是坚持选择适合香驰发展的路子,不盲目、不跟风;三是各个阶段的发展符合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持续完善产业配套,推进转型升级;四是高标准定位,坚持同国内外一流的合作伙伴合作。”谈到未来,刘连民说,他的期望就是香驰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打造民族品牌,在创新发展中实现香驰基业长青、行业典范的发展梦想。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