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滨州扶贫干部赵晓志:
倾情攻坚无愧“第一书记”光荣称号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孙文杰通讯员宋延武赵婷褚文翠

  
  他对扶贫攻坚的信念坚如磐石,他对群众的情感如江水连绵,他是群众眼中的好书记,同事眼中的好兄弟。他,就是滨州市扶贫办政策调研组组长赵晓志。
  2017年5月,赵晓志积极响应滨州市委号召,主动请缨到惠民县胡集镇南王村担任“第一书记”。在南王村两年任职期间,他以村为家,视村民为家人,动真情、用爱心、尽能力,与村里党员群众并肩战斗,推进南王村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村容村貌、社会治理、文明习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帮扶贫困户全部摆脱贫困走向致富道路。
  “进了南王村,就是南王人”——
  村里来了个对人亲、能干事的“第一书记”
  “现在村里发展了香菇产业、修好了路、美化了环境,还建起了幸福院,这都多亏了赵书记啊!”提起村里这两年的变化,一位南王村村民由衷地说。
  南王村有165户、600多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赵晓志一进村,首先扑下身子投入到调查研究、宣传政策、吃透村情民意工作中。他吃住在村里,挨家挨户走访,大家对生产生活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惠农政策不清楚、存在哪些亟需解决的困难他都一一记录下来,想办法解决。
  赵晓志常对村民说的一句话是“有困难找我,我解决不了的找政府”。他每隔两三天就到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经常自己掏腰包给贫困户买吃的、送用的。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赶紧帮着去处理。村里60多岁的贫困户张玉堂因为怕花钱,患有严重哮喘病一直拖着不去治疗。赵晓志一方面积极联系医院,一方面帮着解决资金问题,使老人能够安心住院治疗。得知村里糖尿病患者陈方容每周都坐公交车去市里拿药,她自己既不知道也不会办理老年公交卡,赵晓志就主动为她办理了老年公交卡。
  为了给南王村尽快找到加快发展,持续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完善村庄治理的路子,赵晓志和村“两委”成员多次深入沟通探讨。有一次,因为讨论太投入,从下午上班一直到晚上8点多,大家竟把吃晚饭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赵晓志说:“进了南王村,就是南王人。”他怕开着汽车进村入户显得和村民不亲近,坚持骑自行车出入村庄;他与腿脚不灵便的70多岁的李长海大爷同吃同住,被人称为有父子般感情的忘年交;他与村党支部书记张洪军同进同出,一起协调工作、推进落实,成了“孟不离焦、焦不离孟”的工作标配。他对南王村人心怀家人一样的感情忘我付出,也得到了南王村人的认可与尊重。有一天晚上,赵晓志在镇扶贫办加班整理贫困户档案,晚上10点多骑车回村途中,被遇到他的一名村民打着车灯默默送了五六里路。
  克服困难建起香菇扶贫产业园——
  带动全村162个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覆盖分红贫困人口900余人
  赵晓志深知,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在于发展产业。
  自1997年开始,南王村群众自发种植香菇,但是生产方式落伍,生产效益不高、市场空间小、抗风险能力差。为此,赵晓志决心在村里建设香菇扶贫产业园,把香菇产业做成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支撑产业,做成富民强村的优势产业。
  赵晓志的想法得到了派出单位滨州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并投入帮扶资金100万元。赵晓志和村“两委”一班人精打细算,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科学规划施工,没白没黑地盯在工地上。他本来白皙的皮肤晒黑了,不太健壮的身体更清瘦了。2018年10月,8个标准化示范种植大棚建成投产,村里贫困户被优先安排到大棚内打工。
  过去,一到香菇盛产期,都是客商到村里拉货,价格被压得较低。如何提升效益、开拓市场,成了赵晓志不断思考的问题。他跑到市区六街蔬菜批发市场介绍产品,还积极联络把扶贫香菇推介到市内两所高校和几个中学食堂,并成功把香菇产业园确定为滨州三利快餐和好客超市采购基地。他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产业园里一天能生产香菇1吨多,1斤多卖几毛钱,效益就大了。
  为切实提升南王村香菇种植技术水平和生产质量,赵晓志带着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学习,又多方筹集资金促进南王村扶贫香菇产业园规模稳定扩大,2018年标准化种植大棚发展到17个。在此基础上,赵晓志促成南王村成立了神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村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
  有了香菇扶贫产业园,南王村的贫困户到园内打工,一年可以收入六七千元,还可以参与收益分红,平均每人1800元。2018年,产业园实现收益40万元,不仅南王村50户贫困户162人全部稳定脱贫,而且全镇“插花村”的贫困人口900多人也跟着受益。南王村村集体和脱困户从此端上了产业扶贫的“铁饭碗”。
  2019年初,胡集镇召开全镇经济工作会议,当会议屏幕上播放南王村香菇扶贫产业园的生产场景和脱贫户幸福的笑脸时,赵晓志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化缘”建起幸福院——
  南王村生活条件、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南王村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之所以能得以持续增强,赵晓志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推进者。
  到南王村任职后,赵晓志看到该村没有一个能安置鳏寡孤独老人和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地方,就千方百计协调争取资金53万元建起了一座两层幸福院。面对设施配套缺乏资金的难题,他到处“化缘”,找到市体育部门争取到12套健身器材安装在幸福院广场,协调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为幸福院捐赠了20套被褥枕头、农业银行惠民支行捐赠了2台空调20套桌椅、市环卫处捐赠了10套垃圾桶、滨城区政府捐赠了3套路灯、市路灯处捐赠安装了30盏路灯,胡集镇党委捐赠了净水设备和厨房用品。
  “咱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了,生活环境也得越来越美好,乡风也得越来越文明。”赵晓志挥锨执帚,积极投入到村庄绿化和道路建设中,带领村民大力改善生活环境。为推进旱厕改造,他进家入户宣讲政策和改造意义。如今,村里的路更好走了,环境更整洁了,村民也逐步树立了新观念、转变了生活方式。
  赵晓志积极帮助南王村提升治理能力,注重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邀请市委党校教师到村里上党课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推进规范化制度建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全面公开村级事务;积极引导发挥群众自治作用,促进村内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离开南王村,还是南王人”——
  任期结束后依旧关注村内产业发展,颅内出血病倒仍惦念着“家人”
  2019年4月12日,赵晓志接到市委组织部要考核“第一书记”的通知,这意味着他要结束在南王村2年的帮扶工作。“心里是各种舍不得,竟然有手足无措的慌乱感。”他舍不得与村民结下的深情厚谊,也为不能继续帮村民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增收感到不安。赵晓志与村民依依不舍地告别,他深情地对大家说:“离开南王村,还是南王人!以后我会经常回村看看!”
  当年9月,他帮助村里的产业园对接全福元超市销售香菇;2020年初,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村里香菇滞销,赵晓志心急如焚,千方百计联系朋友、组织微信团购,几天内就销售了1吨多。
  回到原单位,紧张而忙碌的工作让他一刻也停歇不下来。自2019年5月结束驻村回到岗位到今年3月,10个月时间,他累计完成总结报告、领导讲话、资料上报、宣传案例等工作事项达240余项。参与录制的“九个一”精准扶贫专题片,荣获2018年度全市创新争优特别奖。组织全市各级扶贫系统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信息387篇(其中央级媒体179篇),参与撰写的“大数据+扶贫”模式创新案例入选全球减贫110个案例。因为长期“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赵晓志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身体健康也受到了严重损耗。今年3月21日,他在加班时突然倒下,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为颅内出血,年仅42岁的他身体左半部分失能并片段性失忆失语。
  赵晓志的扶贫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在即将离开南王村时,胡集镇党委曾征求他的意见做媒体宣传,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分内工作,有点成绩也是市扶贫办及各级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今年10月初的一天,记者在市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去看望赵晓志。虽然语言能力仍未恢复,但记者能从他艰难说出的“一家人”字句中理解他对南王村群众的真挚感情。
  生病后的赵晓志时常收到来自各方的问候祝福。赵晓志了解到,如今南王村的香菇扶贫产业园已建设了二期工程,标准化生产大棚达到37个,年产香菇250吨,产值175万元,惠及南王村及周边“插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63人。他还欣慰地知道,为了实现他对产业园项目效益最大化的愿望,今年10月村里又以废弃菌渣和牛粪为基床,养了2棚蚯蚓,并收贮了260吨秸秆饲料,准备养殖肉牛。
  如今,赵晓志身体恢复良好,已经可以不借用外力行走,每天由家人骑着电动三轮车接送上下班,回到了扶贫大家庭,他脸上总是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
赵晓志((左左))与南王村村民一起采摘香菇与南王村村民一起采摘香菇((资料片资料片)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