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办事处:

振翅欲飞的滨州“飞地”

专版
    海防盐业。

    盐田风光。

    苇场种植。

    特色作物。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 刘志勇 田中岳 通讯员 贾海宁 赵晓东
  你知道吗?在东营市的版图包围之中还有一块滨州的“飞地”。
  早在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这块“飞地”曾辉煌一时:拥有版图面积437平方公里、海岸线106公里,拥有优良的渔港,渔业发达、商贾云集、市场火爆,日客流量曾高达3万人左右。但时至今日,这里只有户籍总人口466人,行政驻地上只有两个常驻单位和6户常驻居民,显得空旷而寥落。
  在山东省自然资源厅2021年7月8日公示的《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中,滨州“飞地”恰好位于《规划》中的“海岸线生态带”上。带着对其当前现状的好奇与疑问,记者来到了这块“飞地”——滨州市沾化区人民政府海防办事处。
  “坚守坚守””中的海防
  海防,当地人通常称之为“弯弯沟”。弯弯沟的渔港曾经是原国家农业部命名的279处重点渔港之一。1983年10月,东营市成立,海防成为“飞地”。当时只保留了一个海防渔业公社和6个企事业单位,没有自然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海防渔港是沾化的主要渔业生产基地。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海防共管理渔民1898人,拥有渔船504艘,年捕捞海产品3.3万吨,渔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是当时沾化农业人口平均收入的4倍。
  1997年的渤海大潮成为了海防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海潮在弯弯沟的入海口形成了一道长约4公里的“拦门沙”,严重影响了大型渔船的进出。海潮还使当地的基础设施、房屋、居民财产受到了严重损失。于是,渔船被迫转移别的港口,商贩快速离去,市场萎缩,客流锐减,就连原来每天十来辆通勤的客车也都逐渐停运了。
  几乎是同一时期,位于海防“飞地”的沾化造纸原料场(简称苇场)也进入了萧条期。在国家环保政策趋紧下,因为污染问题,芦苇已经不适合用来造纸,而且随着我国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村也逐渐不再使用芦苇作为建筑用材。造纸原料场的主打产品芦苇一下子失去了几乎全部的市场。据现在沾化区苇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国介绍,大约从1997年,苇场经营进入困境,到2010年,苇场的工人连工资都没有了,只能自谋生计。
  渔业、芦苇产业萧条了,客商流失了,但是海防的政府工作人员、苇场的工人还有少量的常驻居民,仍然坚守在这里,守护这一片土地。
  说是坚守,其实更是“艰守”。海防卫生院院长赵汝佐说,2010年之后,海防办事处驻地才接通自来水。李建国总经理说,苇场接通自来水的时间早一些,大约在2005年。有自来水之前,苇场职工们吃水用水都要自行到距苇场5公里远的东营市河口区去带,路况又不好,老年人很容易摔倒受伤。后来,苇场还专门建了蓄水池,派人买水存在池子里,每天下午4点限时开放,让职工取水。这还仅仅是饮水问题,粮食、日用品等同样购买困难。赵汝佐院长说,就是到了现在,想买点水果或生活用品都要去距离办事处驻地15公里的新户镇,与原来不同的是,现在路好走了,可以开车去了。
  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赵汝佐1990年来到海防,在只有他一个人的卫生院里坚守了31年;李建国1991年来到苇场,在这里已经坚守了30年;张立华1996年来到海防工作,已经坚守了25年……。
  “拼搏拼搏””中的海防
  2004年,原沾化县委将散落于东营市河口区境内的造纸原料场、啤酒厂、苗圃等6个企事业单位划归海防办事处管理,并将渔民整建制移交渔民所在乡镇管理。
  已经倒闭的啤酒厂、汽修厂,职工需要安抚和再安置;吃水难的问题需要解决;经营困难的造纸原料场、苗圃需要改制盘活;破损的道路需要修缮;风暴潮的威胁需要防范……面对方方面面的窘况,海防大地上的坚守人员没有退缩,迎难而上,开始了“再创业”的拼搏之旅。
  海防办事处把工作重心快速地从管理渔民、发展渔业转移到盘活属地资源、维护社会稳定上来,先后投资70万元为苗圃、造纸原料场、海防驻地接通了自来水,修建造纸原料场和驻地的公路7公里,整修加固防潮堤8.8公里,还接通了宽带专线,使信息通讯更加畅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逐步引进了宏达盐化、鑫源盐化、嘉诚化工、华裕农业等项目,目前已经形成了盐业和种植业两项主业。随着道路、饮用水、通信、防潮堤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建设和主产业转移,海防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走出了低谷,进入了新的发展期。
  “回想一下,以前那是真难啊。”造纸原料场的李建国总经理说,“在海防工作生活了30年,海防的历程可以说充满了艰难困苦。渔业、芦苇产业没落后,海防就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为盘活闲置资源,曾利用人去屋空的闲置院落发展过养殖业;为重新寻找主打产业,曾开发滩涂发展过海水养殖业;为重新利用芦苇资源还成立过苇板厂,甚至还承包过窑厂。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尝试和努力都没有真正成功。”
  “不说别的,1997年的大潮,海水都漫过了窗台,办公室泡在海水中多天,2005年风暴潮海水淹没路面60厘米,不仅毁了人们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还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带来严重威胁。这种情况下,没几个人敢来海防创业。”张立华副主任说:“基础设施改善后,最起码有人敢来了,能来了。”
  李建国说:“基础设施改善,土地开发也就有了基础保障。于是,2010年,我们造纸原料场的198名干部职工在没有工资自谋生计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每人募资2.2万元,按照每人80亩地的规模,开发芦苇湿地。2011年成立了永福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进行集体运营。当年,除去运营开支后,不仅保障了全部职工的五险一金,每人还分红4000多元。2013年之后又引入了香港南华集团等合作企业。目前已经开发耕地30000多亩,全场职工中的在场后勤工作人员年收入达到了四五万元,非在场工作人员的年收入也能达到2.5万元。”
  海防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崔金岭表示,近年来,海防办事处在守底线的前提下积极求突破,不断提升辖区管理和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办事处组织对驻地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清理残垣断壁60余处,整理出土地300亩,并进行了盐碱地里绿化的探索,彻底改变了驻地以往“破屋烂墙、满眼残败”的景象。投资33万元建成了综合治理监控系统,投资30万元完善警示标牌设施,改建或新建巡逻岗亭、警务室等,迅速提升了辖区的管控能力,有效应对并妥善处理了边界纠纷冲突。同时,对辖区广袤土地资源进行挖潜,2017年、2020年先后实施了2次土地复垦项目,为全市贡献新增耕地3317亩、5125亩。在沾化城区里有海防办事处的唯一一块位于“本土”的辖地,就是汽修厂和职工宿舍小区。在这里,海防办事处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于2020年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成为了沾化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示范工程,彻底改变了过去遇到阴雨天泥水满院、出门不便的问题,职工笑称:“办事处办的这个好事,让我的房子升值了四五万”。
  “期待期待””中的海防
  沿海滩涂,日晒风吹,海防的生存环境是艰苦的,但是这也造就了海防自然资源的丰饶。这里拥有充沛的光照、风力资源,拥有养殖业、种植业、盐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拥有原生态的沿海滩涂、特色的芦苇湿地、传统的渔业文化。
  2020年,海防认真研究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了以渔光互补产业为主导型产业,以特色种植、养殖为基础型产业,以海水高科技开发利用、生态旅游为拉动型产业的整体产业规划,对种植、养殖等第一产业进行升级,对清洁能源、海水利用进行产业培育,扶持带动生态旅游业等服务业的逐步发展,奠定海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同时,他们还聘请了工信部下属的赛迪研究院专门编制了海防产业发展规划。赛迪智库的专家们已经先后两次来到海防实地调研,为海防发展出谋划策。
  新的发展目标有了,但是发展之路注定是曲折的。因为海防是“飞地”,一面靠海,三面被东营市包围,很多事情运作起来并不便利。“用水需要从外地引入。灌溉用水不足,一直都是多年来解决不了的难题。”李建国说。
  据了解,用水困难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限制了养殖业的发展,2020年海防引入的新希望六合养殖项目、正邦养殖项目,都因为水的问题不得不先后搁浅。
  基于海防地理优势,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发出的电却无法接入电网。海防洽谈过多家光伏项目,最终都不得不放弃。此外,多年来,海防一直没有自己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
  此次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也正是破解海防无城乡规划的契机,2020年初,海防办事处就提早谋划,主动与编制全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杭州浙大东南土地研究所有限公司对接,把基础工作做到位,力争把海防纳入全市空间规划大局,为海防发展打下规划基础。崔金岭说:“海防的资源是丰富的,海防的特色是鲜明的,只要破解了水、电、规划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充分发挥海防特色优势,必定创造出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滨州市北部的西侧,北海经济开发区的临港经济正在快速发展。那么,在滨州市北部的东侧,按照《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指明的方向,为什么就不能发展出一个集绿色能源、特色种植、滩涂和芦苇湿地观光、传统渔业休闲、特色康养等于一体的“生态经济”板块呢?崔金岭说:“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奋斗的方向,希望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在推动海防发展的同时,为沾化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富强滨州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也让滨州、东营两地的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