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15日
要抓住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点
张荣美潘伟王满金
文章字数:2,36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要举措。滨州作为农业大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于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聚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好三产融合、提升品牌价值,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载体,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载体对产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要挖掘现有资源载体在空间维度的潜力;另一方面,要打造一站式平台载体,配套全周期服务,推动产业集群形态优化升级,带动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生产、加工和科技于一体,是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布局,集聚现代生产要素,滨州逐步形成了包括滨城区、阳信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惠民县、博兴县、沾化区、无棣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内的乡村特色产业集群载体,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如沾化冬枣、阳信鸭梨、阳信肉牛、草柳编等,集聚效应加速释放。各园区不断完善生产设施,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多个产业在全省甚至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要精准聚焦自身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格局。持续壮大小麦、肉牛、大豆等三个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和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开发乡村独特的物产资源、文脉资源等经济、生态、美学优势,优化乡村特色产业结构及配套,形成园村一体、产村镇城融合格局。通过强化镇域、村域间联动合作,以组团作战、协同共进方式,系统整合分散的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打造辐射多元区域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不同区域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共赢”。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特色产业链条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要高度重视和发挥龙头企业主体地位,联动汇集创新要素,让农业经济真正立起来、强起来。建立实验室、检验检测检疫机构、电商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集聚融合、集群发展。比如,山东省食品资源挖掘与健康食品创制重点实验室,是由中裕公司牵头,联合江南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共同建设,围绕食品资源挖掘基础科学研究和核心基础创新、原料和产品的营养安全评价、创制满足多元高效和优质供给的健康食品三个方向开展系统研究。
  要培育壮大领军企业,培植行业技术骨干,加快推进产品生产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种养园区化、园区升级标准化进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整合产学研资源,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协调联动,向价值链高端方向延伸,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瞄准精深加工、副产品研发延链补链,统筹推进特色产业组团式、差异化、互补性发展,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提高特色产品综合价值。做优做强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稳定性、竞争力,试验区聚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项目。
  做好三产融合,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业态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产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现代化,加快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2024年,滨州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入选“齐鲁好粮油”产品62个,占全省三分之一,“千亿粮城”经验全国推广;新认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
  要构建集生产、研发、销售、文旅于一体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工业反哺农业,以二产带动一产、联动三产,保持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全省第一。要敏锐捕捉市场需求风向标,加速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创新发展,深挖各领域潜力,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服务”转变,拓宽乡村特色产业边界,提升市场辨识度,增强综合竞争力。
  提升乡村特色品牌价值,带动农民增收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标准化夯实根基,凭借品牌化塑造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站稳脚跟。近年来,滨州积极打造“食域滨州”农业区域公用品牌,2024年“食域滨州”授权企业累计107家,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累计达到114个。修订完善各类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153项,实施市县乡三级监管,建立了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监管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30万亩,主要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让地方特色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现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跨越。
  要做优产品品牌。挖掘滨州农产品原产地价值,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把控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品质。持续打造“专业化农业营销策划公司+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创建和培育模式,构建以品牌运营中心为主导、授权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1+X”品牌运营体系。积极对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打入高端消费市场。要做强企业品牌。增加前段研发、后端营销环节,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领行业标准制定和中高端市场拓展。要做大园区品牌。以“食域滨州”“惠民原耕”等区域性公用品牌为支撑,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采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创新开展农业品牌宣传推介。依托双创孵化基地培训农村电商人才,建立特色产品体验馆,拓宽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增强品牌曝光率和影响力。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将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作者单位:张荣美、潘伟,滨州职业学院;王满金,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5-SKGH-244。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