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张炜 通讯员 胡德民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新要求。我市各县区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个性化的变化与经历,折射的正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为此,本报即日起推出《走进新时代县区新故事》栏目,力求以人说事、以小见大。
“就算今年‘玩’上一年,也比硬上蛋鸡养殖项目强。”缓缓吐出一口烟,弹了弹烟灰,郑金中颇有信心地说。
信心从哪里来?“这东西,就跟闻味一样,能感觉出哪里不对劲。”郑金中笑了笑,又详细解释说:“分析存栏量、看市场价格、与同行交流,一综合,就知道今年不适合上,如果勉强上,最多也就保本。”
的确,2017年的鸡蛋价格总体偏低,最低时到了一块八一斤。综合分析后,郑金中作出了“休棚”的决定。作为滨城区三河湖镇河南郑村金中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金中这个决定得到了10户会员的积极响应。目前,合作社只存栏4万只肉鸡、500头猪。
2017年12月28日,记者来到养殖户郑新立的肉鸡养殖大棚。“味道可能有点冲,”走在前面的郑金中好意提醒,没想到一掀开鸡棚的布帘,味道之强还是让人止步。“他这棚是人工除粪,三到五天清一次,味道挺大,我的棚是机械除粪,每天一次,基本没味。”
前些年,郑金中倒是一点臭味都不用闻。1981年出生的他,1999年从泰安农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当时包分配,郑金中被分到堡集镇兽医站,第二年他应聘到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工作。
“通常情况下,在那里干到现在,也是中层了。”郑金中笑笑说。没想到,2003年的一场“非典”让畜禽业备受打击。从那年开始,他却选择辞职单干。
“在惠民开过兽医门诊,又在无棣与人合伙开办了饲料厂”,郑金中说,“饲料厂开了七年,我挣了300多万元。”这个巨额数字,与这个穿着普通、住在平房的精瘦汉子,怎么也不太搭调。
其实,就在2007年,郑金中就租赁了村里的4亩地,建成了养鸡场,让媳妇养了3000只鸡。2011年,饲料厂倒闭之后,郑金中回到村里,把养殖场的规模扩大到存栏1万只蛋鸡、3万只肉鸡。
毕竟是行家里手,郑金中养鸡发了家,每年收入30多万元,村里人开始眼红。2008年到2013年,10户村民陆续上了养鸡棚。
对于这些村民,郑金中有求必应,从鸡棚建设到日常管理,随叫随到。“养鸡必须形成规模,才能得到大订单。”郑金中说。2013年,他又挑头成立了金中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的成立让养殖户不再各自为战,直接从厂家进料,每吨便宜400元左右,质量还可靠;统一购进鸡苗和仔猪,确保了品种纯正;合作社与市区的超市、学校签订供货合同,让养殖户不用担心销售;郑金中市场嗅觉灵敏,风险也降到了最低。
不仅如此,养殖户还都用上了郑金中的“养鸡绝招”:40—60天喂一次中药,包括大青叶、板蓝根等,除了防疫,从来不打针。
今年50岁郑树敏,2008年前与老伴在外打工,辛苦一年也就挣个万儿八千。2008年他开始养鸡,当年就挣了两万元,现在每年纯收入7万多元,在10个养殖户里面算是中游。
“明年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进设备,把鸡粪处理后直接卖给种植合作社。”郑金中说。咋样才算处理好?他很羡慕济南的一个养殖场:对鸡粪进行加温、压缩,再加入益生素,鸡粪就变成有机肥,压缩出的废水经过再处理,基本无害,可供鱼生存24个小时。
“现在愁的就是没有地,要是有地,我就建一处存栏10万只鸡的养殖场。”郑金中猛吸一口烟,望了望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