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往事不随风最忆是青春
◎赵淑珍
  青春,绚如夏花,美若朝霞,演绎了多少风花雪月故事,也透着几许淡淡的迷茫忧伤。青春是美好短暂的,我们无比怀念那段如诗如画的锦绣岁月。我的青春永远定格在黄山脚下那个美丽的校园——邹平师范。回首当年,往事如烟,丝丝缕缕,鲜活如昨。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能够考上一所跳出农门、分配工作的中专学校,是每个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因此,被县城的师范学校录取也是非常不易和令人羡慕的。记得,1990年9月6日,15岁的我和同乡的3名女生,怀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结伴到校报到,开启了三年的中专师范生活。
  入学伊始便是为期10天的军训。学校特意为我们请来了教官,每班1名班长、1名士兵,指挥我们练队列队形、整理内务,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最让我们开眼和激动的竟然还有实弹打靶项目。第一次握住几公斤重的步枪,心里不禁怦怦直跳。这可是真枪啊!初步掌握了射击要领后,阵地转移到了和我们学校一山之隔的黄山军营。正式打靶比赛之前,每人发了3发子弹试射,我一再叮嘱自己要稳住神,谨记教官嘱咐。还不错,一下打出了26环!可真正比赛的时候,不知哪儿出了问题,5发子弹,才打了30多环,颇感遗憾。不过,我们的班主任徐老师却打出了接近满分的成绩,令我们由衷佩服。
  随着课程进展,我们慢慢了解熟悉了老师们:可亲可敬的班主任,美丽温婉的文选老师,才华横溢的物理老师,字正腔圆的语基老师,渊博和蔼的历史老师,慷慨激昂的教育学老师……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老师们都立足本职、兢兢业业。此外,我们还有幸拥有了专业的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和书法老师。正是有了他们的教导,我们才认识了五线谱,熟练操作脚踏风琴,知道了素描、水粉、水彩、国画,领略到了方块字的魅力……对艺术一无所知的农村孩子得到了文化熏陶,提高了艺术素养,因此受益终生。
  我们九〇级一班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在1992年举行的全区统考(当时整个滨州地区共有4处师范学校)中,取得了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因此获得了“地区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全班44名同学和谐相处,也打破了初中时男女生互不说话的局面。徐老师给我们安排的座次三年没变,只是南北的课桌互换位置而已。也就是说,我们三年只有一个同桌,可没有一个人要求换位,由此也结下了更为深厚的友谊。
  我和同桌英还是饭友,她负责打菜,我负责打馒头。那时,我们学校伙食很好,最难忘的是红烧土豆和牛肉蒸包。特别是那黄灿灿的红烧土豆,外焦里嫩,香气四溢。我敢说,那是我自小吃过的最好的美味。因为同学们都喜欢吃这道菜,红烧土豆总是早早地被抢光。英的大长腿充分发挥出了优势,每次她都能打到这道菜,让我一饱口福。而学校发的饭票,一般是女生绰绰有余,男生稍稍不足,所以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同乡镇的女生就把富余的饭票赠送给男生,权当给老乡帮忙。我们同乡就4位女生,所以周末我们就把菜票换成火烧、油条等带给家人,那年月也算是比较稀罕的食物了。
  每逢周末,我们都骑车回家。一条窄窄的柏油路,两旁是高高的白杨树。和同乡的伙伴们轻车熟路,欢声笑语,不知不觉,二十多里路早已甩在身后,那个熟悉的小村庄已在眼前。
  师范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运动会上,广播里那振奋人心的声音犹在耳畔:“九〇一的两只雄鹰,尽情翱翔吧……”没有运动细胞的我,也被迫参加环山跑的冬季越野赛。
  校园歌手大奖赛上,参赛同学华服盛装,引吭高歌。湛蓝的星空下,我们九〇一阵容整齐、齐声高唱“我们是年轻的白杨,我们是未来的栋梁……”三三两两相约去影院,看学校为我们包下的影片,买包瓜子,吃串糖葫芦,那一刻感觉自己好幸福。
  春天,我们去西董白云山踏青,车铃声声,野炊寻春,放飞心情。
  我们宿舍因在楼房拐角处,空间较大,所以人数也居全校之冠。当年虽然夏无风扇,冬无暖气,可我们一点也没觉得苦。十几个同龄人亲如姐妹,情深意重。和霞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有时熄灯后,我干脆就去她的下铺,继续悄悄话。记得陪小杨在山间的小树林练声,听她纵情歌唱:“太阳啊,光芒万丈……”还记得和其他几位室友也时常一圈圈漫步操场,促膝谈心,笑声朗朗。月光下,夕阳中,青春洋溢的少女,裙裾飘飘,神采飞扬……
  最难忘的是三年级开学不久,我突患脚疾,短短几天,双脚已肿如发面,大面积溃破。多亏霞和英照料我的饮食起居。我躺在宿舍里,一度绝望地认为我要失去双脚了。那天晚上,我把大夫开的碘酒涂在创面上,霎时疼如刀割,不禁哭了起来。室友报告了班长。溶溶夜色下,班长用自行车载着我,霞骑车陪伴,急急忙忙赶到县医院急诊科。值班医生一看,大惊失色:“怎么这么烫?”当我说是皮肤病时,他直言说看不了。那一刻,我简直沮丧到了极点。
  第二天,徐老师知道了这件事,领着我找到一位老大夫。在老大夫妙手下,仅一周我就痊愈了。所以,一直对徐老师心存感激,如今我有幸和她同住一个楼道,每每看见她,就会想起这件事。还有同学们的无私相助,我都铭记在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室友之间开始利用周末相互串门。我先后去过好几位室友的家,每到一处,必受到热情款待。见的最多、印象最深的是霞的母亲,那位说话缓慢温柔,脸上总挂着微笑的阿姨曾经还想让我做她干女儿呢!临近毕业,我们几个相约去了室友香的老家——博兴县曹王镇。在那里,大片大片的红柳,古老而精湛的技艺——柳编,令远道而来的我们大开眼界。
  毕业前夕,我们彻夜不眠,相扶相携,伴着蒙蒙细雨,登泰山极顶,一览众山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亲爱的同学们早已成家立业,成为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其中的佼佼者已然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某学科的领军人物,当然更多的同窗坚守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一根教鞭,默默无闻,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从青丝到白发,无怨无悔。
  毕业二十年聚会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聚会纪念光盘里的课件,独具匠心地把我们二十年前后的照片放到一起,一张张打开,才真正明白:岁月如刀,刀刀见痕。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都身材发福,两鬓斑白;曾经如花似玉的少女也韶华已逝,青春不再。
  这两年,同窗的孩子陆续步入大学校门。我们欢聚一堂,举杯祝福的同时,也深深懂得,正值大好青春的他们这一代将渐渐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和栋梁之才。
  每每回忆,耳边总是回想起那首熟悉的校园歌曲《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校园里大路两旁,
  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早晨你披着彩霞,
  傍晚你吻着夕阳。
  啊!年轻的白杨,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啊!年轻的白杨,
  树叶沙沙响。
  年轻的白杨,
  你好像对我讲,
  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