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北海经济开发区2017“十大攻坚”解读之三
用活资本杠杆“撬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
  滨州日报/滨州网 记者 樊飞
  2017年,北海经济开发区通过讲好两个资本的“故事”,破解了困扰北海多年“无钱投入、债务缠身”的难题。
  故事一是“以一当十”。北海把过去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改为政府用资信和少量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金,地方政府出资10%,用最高1:9的杠杆,突破地方政府财政不足的局限。
  故事二是“房东变股东”。北海没有利用传统卖地赚钱的土地财政模式,而是充分使用金融工具,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与企业共同成长,为北海开发引来了金融活水。
  近年来,北海试水PPP项目和产业基金,实现了从传统银行融资到PPP融资,再到产业基金的“三级跳”,为减轻政府债务、加快项目建设、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引进社会资本,运营全市第一个水系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
  2016年,北海经济开发区银行融资突破100亿元,但与北海正在经历的规模空前的大开发相比,这些资金显然不够。
  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学校医院配套公用设施初步成型,民生保障全面达标,直至“北海崛起”,这片热土需要的资金是一个“天文数字”,北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茅立明介绍。
  近年来,北海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财政资金保民生,融资资金运作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搞PPP,用央企的钱、银行的钱办北海的事”的融资工作思路,放大资本效应,让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耗资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北海水系贯通及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是全市第一个水系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2017年5月31日全面开工。项目总投资16亿元,该项目从项目识别到完成社会资本采购、进入执行阶段操作,用时仅4个月,在全市乃至全省用时最短。
  PPP产业基金模式,解决了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并由政府和企业共担风险。一方面,政府参与PPP属于表外融资,综合成本较低,在完成基建的同时降低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基金的方式,政府用资信和少量资金撬动大量社会资金,部分地方政府仅出资10%,杠杆高达1:9,突破了地方政府财政不足的局限。
  设立全市第一支县区级别的大数据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2017年北海经济开发区设立了全市第一支县区级别的大数据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50亿元,首期规模15亿元,5亿元资金已募集到位,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这是北海拓宽融资模式迈出的又一步。
  北海经济开发区控制区域内拥有可直接利用的建设用地12万亩,适于开发建设的未利用地15万亩,且土地地势平坦、成方连片,是中国沿海地区绝无仅有的一块面积大、人口少,可用做工业项目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的“黄金宝地”。
  但是,北海并没有沿用卖地赚钱的传统土地财政模式,近年来,北海经济开发区按照“产业引领,基金引导,以投代招,精准对接”的原则发起多类基金,用土地资源做“酵母”,依靠专业机构管理产业基金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创新创业,并把自身利益与企业捆绑共成长。同时,对于基金运营者来说,北海经济开发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及为数众多的孵化器,为基金提供了很多优质的标的。
  相较于PPP仅能投资于特定项目,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以一对多的形式设立,甚至采用FOF(基金中的基金,以基金为投资标的)形式,投资于诸多行业。
  这个融资模式的突破北海早在2015年就开始准备。北海经济开发区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国有公司,利用土地红利在融资上突破,搭建了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为母公司,北海创投、城建投、交建投、孵化器四大国有公司为子公司的国企新平台。国有公司作为开发区投融资载体,既可通过PPP、BT、BOT等模式参与开发建设,又可通过资产抵押、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方式完成融资任务,放大了国有资本的聚焦效应。
  PPP的项目关系到的是北海经济开发区群众的生活,而产业基金则是关系到北海经济开发区的未来。产业基金优势也与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一同成为了北海招引项目落地的关键因素。未来,更多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手段将被应用到北海的开发中。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