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是关键。在我市经济总量、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加快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品牌活动引领、工作机制灵活、服务体系健全的人才工作格局,真正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是我们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方式引人才
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导向,以高精尖人才为重点,面向海内外加快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团队。一是聚焦高端,创新引才方式。围绕我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人才需求,通过组团走出去引才、线上线下引才、中介机构引才、一事一议引才等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瞄准海内外,真正将符合需求的高端紧缺人才引进来,实现多元化、精准化引才。二是抢抓机遇,用足用好人才政策。继续围绕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泰山系列”、“齐鲁系列”等重点人才工程,紧扣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申报“千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外专双百计划”、高端引智项目等人才项目,用足用好国家、省级人才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智力,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三是打造品牌,建立常态化引才机制。2017年,我市开展了“海纳工程·出彩滨州”招才引智活动,组织事企业单位分赴5省16所高校开展人才招聘,共引进人才达成校园招聘用人意向863人,其中博士22人、硕士435人、本科406人,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继续将“海纳工程·出彩滨州”作为全市招才引智活动的工作品牌,不断扩大活动规模,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组团到海内外高校和先进地区定向化、专业化引才,进一步提高招才引智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多措并举留人才
人才引进后,留得住是关键。留住人才必须破除传统的、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破”中“立”,在“用”中“活”,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做好顶层设计,释放政策红利。近几年,我市相继出台《滨州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滨州市实施“渤海英才·海纳工程”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引进和支持人才发展的文件政策,对滨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在服务管理、引进培养、激励评价等多个方面打破常规,构筑了具有滨州特色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今后,将继续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新机制,研究出台更加有效、更加灵活的招才引智政策,着力构建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的人才兴市工程体系。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抓好简政放权。坚持市场化导向,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将用人单位能够自己决定的事情交由其自身决定。制定出台全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实施意见,逐步解决职能部门在人员编制、职称评定、人才评价、内部事务等方面卡得严、管得死等问题。突出业绩导向,建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的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潜力,真正为人才成长厚植土壤。同时,面向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一线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选拔发展潜力较大的青年优秀人才进行培养,不断提升人才的科研水平和传帮带能力。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发挥导向作用。研究制定急需紧缺人才薪酬管理办法,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收益部分用于奖励在科技成果完成和转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团队,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以财富效应激发聪明才智,让科技人员和创新人才通过创新创造价值,实现财富和事业双发展。定期开展“十佳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十佳滨州首席技师”等评选活动,引导人才面向生产科研一线,历练自身特长优势,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带动和激励导向作用。四是优化发展环境,细化配套服务。进一步深化人才放管服改革,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设立人才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积极筹建全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开发线上服务窗口,不断强化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规模以上企业的走访调研,分析人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岗位信息。开通“人才滨州”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人才政策和需求信息,实现人才项目的高效对接。研究制定《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人才提供全过程服务。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探索人才服务“全链条”办理,努力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
积极搭建创新创业舞台,各尽其能用人才
人才要引得进、留得住,更要用得好。以“用”为本,以“效益”为先,牢固树立“最合适的人才就是最需要的人才、最实用的人才就是最好的人才”的理念,准确把握市场、企业和人才的匹配度,精准引才、合理用才,努力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建设,深化与知名院校的科研合作,支持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平台等载体建设,为人才信息交流、资源对接、项目孵化提供平台。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载体共建和联合攻关,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人才队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中介组织、风投机构,鼓励发展、积极培育一批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服务组织,建立“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创新创业载体,为人才全方位、多层次成长奠定基础。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引、用结合,通过建立研发机构、孵化基地等多种方式,吸纳高层次人才和高端技术资源,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我市开展合作研究。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支持企业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不唯地域引人用人,完善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依托重点项目,采取项目聘用、技术入股等形式,鼓励和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向企业集聚。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手段,对于符合条件的创业团队和小微企业,通过申请贷款、科技经费、发放津贴等多种形式予以支持。三是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采取重点工程培养、外派培养、外出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新兴人才。以创业大学为平台,推行创业模块培训、创业案例教学和创业实践模拟,举办创业引领者专项活动,对处于创业起步阶段的科技型创业人才予以培训指导,加快推进优秀创业项目的落地开花。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通过创业大赛等形式优选初始创业人才给予支持。注重发挥引进人才和当地已有高端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帮助本地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并尽快培养形成人才梯队,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