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厦门软件园三期:
产城融合让信息产业孕育发展新动能

滨州日报/滨州网记者任宵张丹
  “小智你好,请为我们导览。”“好的,跟我来。”两句对话后,这个叫“小智”的机器人开始为记者介绍厦门软件园三期展厅的展示内容。它边走边说,遇到障碍物都能灵巧地躲开,介绍结束后就回到充电区“吃饭”了。
  在厦门软件园三期,像“小智”这样的高科技产品还有很多。这里已经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集群,截至今年4月,软件园三期入驻企业达723家,新增注册企业累计1231家。软件园三期将引进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在这里落户,预计今年有望实现营收180亿元。
  形成“羊群效应”,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成为厦门经济支柱
  走进位于厦门岛外集美新城的软件园三期,繁忙和活力四射是记者的第一印象。在坐落于软件园三期的人工智能展厅里,记者感受着人工智能的巨大魅力。
  展厅由厦门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作为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北京云知声的全资子公司及东南总部,云知芯于去年底入驻软件园三期,并利用自身在人工智能底层技术上的优势,不断赋能其他产业。近期,云知芯正式发布全球首款面向IoT的人机交互AI芯片,该产品将极大推动厦门集成电路产业全面进入物联网时代。
  记者在占了一面墙的巨大屏幕前看到,园区内的车位使用情况、车辆进出场速率、车辆吞吐量等,以柱状图、饼状图、线形图等各种形态展现出来,而且数据不断地在变化。据介绍,系统还能提供挪车服务,只需要手机上下载一个APP,输入车牌号,系统就能自动联系到车主。
  目前,以云知芯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大企业的汇聚,引发厦门互联网产业巨大的“羊群效应”,继前期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央企名企入园后,中控智慧、吉比特等龙头企业也相继入驻,目前仍有近20个重点项目在谈。
  数据显示,2017年厦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282.9亿元,同比增长16.37%。厦门软件园(一、二、三期)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840亿元,集聚效应显现,厦门软件信息产业越做越大,目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园区产业配套和城市配套有机结合,为“产城融合”提供新范本
  在软件园三期,一站式服务载体“创+驿站”集成了45个部门近100项政府委托业务,园区企业、员工办事“最多跑一趟”。
  不仅如此,园区还把“创+驿站”拓展到线上,先后搭建“创+在线”“鹭创汇”和厦门软件园综合展示系统等信息服务平台。此外,打造了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2017年,园区共协助198家企业完成项目资金申报,扶持资金4223万元。
  软件园三期在建设过程中,助力园区产业配套和集美新城的城市配套有机结合。除了厦门地铁1号线外,规划中的4号线也将贯穿园区。此外,位于园区内的一批城市配套已陆续开建。
  截至3月底,软件园三期已交付75万平方米研发楼及公寓楼。在三期东片区,建设有序推进,片区初具雏形;另一侧,西片区已启动前期工作。按计划,到年底,东片区竣工面积将达160万平方米。
  目前,软件园三期累计入驻员工1.2万人,起步区已交付研发楼整体入驻率达92%。按规划,完成建设后,软件园三期可形成2000亿元的营收规模,容纳人才20万人。
  最早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立法,厦门招揽人才“非常拼”
  改革创新是厦门这座城市最醒目的标签。依靠人才推动制度创新,是厦门在不断探索中交出的最佳答卷。
  2015年7月,“80后”创业青年陈健带着软件创业项目入驻软件园三期的众创空间一品威客,顺利完成项目孵化。不久前,他的公司捧回AR、VR领域的一项重要荣誉——VIVEPORT开发者大赛的VIVE最佳行业应用入围奖。
  像陈健这样的年轻人,在厦门软件园三期还有很多,是什么让他们蜂拥而至?参观厦门软件园三期过程中,记者被厦门这座城市对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所震撼。
  在软件园三期展厅的墙面上,展示着多个政府为招商引智推出的如《人才新政45条》《关于进一步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对市软件骨干企业,厦门市最高奖励200万元;重大专项可给予100万至300万元补助。对于人才,初次到厦门工作的985、211高校毕业生,最高每月可给予1000元补贴,研究生每月2000元,博士生每月3000元,留学人员创业的给予10万元。
  据了解,厦门是全国最早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立法的城市,通过推出一系列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和重大人才工程,一批新兴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厦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领头雁”。厦门自贸片区还首创面向海内外招聘重点专业人才和公务员……一系列人才新政如磁石般吸引各类人才涌入厦门。
  据统计,目前厦门各类人才总量超过80万人,共有“两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0人,留学回国人员突破1万人。
  让滨州党政代表团成员、市编办主任李荣舜印象最深的是厦门市把软件园开发作为服务业千亿产业链的核心载体,制定出台人才新政45条等多项优惠政策,吸引近十万大学生以上人才到园区创业,产生了巨大的人才集聚效应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他表示,目前滨州市也已经将招才引智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下一步要着眼于解决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敢于打破思想上的束缚,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较低的门槛设计、更优惠的政策供给,营造起更加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为全面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滨州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